【穴位一找準】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肱肌。皮膚由臂後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還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前臂筋膜,深進橈側腕長、短伸肌,由肱橈肌的後麵進入該肌肉,穿過橈神經幹可抵肱肌。以上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外,其他肌肉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清熱和營,降逆活絡。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肩周炎,肘關節炎;
2.呼吸係統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體炎;
3.五官科係統疾病:咽喉炎,牙痛,麥粒腫,甲狀腺腫大;
4.其他:乳腺炎,高血壓,皮膚病,過敏性疾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2.治肘部疼痛時可用“合穀”刺或“齊刺”法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為強壯穴之一。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配合穀、外關等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配合穀、血海等治療蕁麻疹;配肩髃、外關等治療上肢痿痹;配十宣、大椎治高熱;配血海、三陰交治下肢瘙癢、癮疹。
肘髎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針灸甲乙經》:“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循經考穴編》補充:“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一法:曲池外一寸罅中。”《類經圖翼》:“與天井相並,相去一寸四分。”取穴時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功效】舒筋活絡。
【主治】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關節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
2.沿肱骨前緣,進針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前臂放散;
3.治肘部痛時可用“齊刺”或“恢刺”法。寒則通之,濕則瀉之,熱則涼藥水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肘尖。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大腸經經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此穴為肺經、大腸經氣血與腎經氣血轉換的重要穴位,即我們所說的金生水之穴,肺腎關係的失衡皆可通過此穴作出快速的調整。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裏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為肘尖部,無他意。
手五裏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針灸甲乙經》:“在肘上三寸,行向裏,大脈中央。”《循經考穴編》:“肘髎當在曲池斜外些,若五裏又向裏矣。”
【解剖】肌肉:肱橈肌起點,肱三頭肌前緣。
神經: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幹。
血管:在肱橈肌起始部淺麵後緣與肱三頭肌之間,即在臂外側肌間隔淺側的筋膜鞘內,有橈側副動、靜脈背側支縱向通行(前臂背側皮神經伴行)。肱橈肌深麵有橈側副動、靜脈掌側支。肱動脈和臂靜脈,距皮膚表麵約2.5寸。
【功效】理氣散結,通經活絡。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恐懼症,嗜睡,肋間神經痛;
3.運動係統疾病:偏癱,上肢疼痛;
4.其他:腹膜炎,頸淋巴結核。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肘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尺之五裏、五裏、臂五裏。
手,指上肢;裏,意指“寸”。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見《素問氣穴論》王冰注),又說尺澤之後五寸(《類經》張介賓注),但與定位寸數有出入。原名五裏,為與足五裏相區分,《針灸資生經》冠以“手”字;《聖濟總錄》冠之以“臂”字。
臂臑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連線上,曲池上7寸。取穴時垂臂屈肘時,在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有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
【功效】清熱明目,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
2.其他: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灸法:艾燭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鍾。《針灸甲乙經》:“在肘上七寸,肉端”;《針灸資生經》:“在肩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循經考穴編》:“舉肩平肩有凹,不能努力,努則穴閉。”可灸。
穴位詳解
手陽明絡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手陽明絡之會。”《外台秘要》無“之”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聖濟總錄》無“之會”二字,不作交會穴。《針灸聚英》和《針灸大成》作:“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類經圖翼》作:“手陽明絡也,絡手少陽之臑會。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但足太陽膀胱經並不至上臂,似誤。陽維脈交會穴,《十四經發揮》中未提到臂臑,《奇經八脈考》將它增入,似無據。
肩髃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取穴時,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麵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也可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較致密。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麵的深筋膜入該肌,穿經三角肌下囊,至岡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
【功效】通經活絡,疏散風熱。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肩周炎;
2.其他: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
【刺灸法】
刺法:
1.透極泉穴,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2.治岡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0~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治療肩周炎向三角肌等方向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製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為骨之邊緣。該穴意指在骨部的遠端所形成的小範圍水域。本穴物質為臂臑穴傳來的經氣所化,臂臑穴上傳本穴的物質為強盛的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濁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對腎所主的腰膝骨部來說它是處於較遠的邊緣之處,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與肩髃同,扁同偏。
巨骨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垂肩,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肩鎖韌帶、岡上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直達岡上窩內的岡上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後肌由臂叢的鎖骨上部分肩胛上神經支配。
【功效】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及肩部軟組織損傷;
2.消化係統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他:頸淋巴結核,高熱痙攣,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4~0.6寸,局部酸脹;
2.向外下方斜刺,深約1.0~1.5寸,肩關節周圍酸脹。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巨,大也:骨,水也。該穴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後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標係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於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
天鼎
【穴位一找準】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喉結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針灸甲乙經》);“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者中。”(《太平聖惠方》);“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扶突後寸半,合人迎後3寸;一法逕取結喉旁開四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取穴時正坐,頭微側,喉結旁開3寸,約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之間的扶突穴,再從扶突穴直下1寸,當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臂叢神經。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在皮下筋膜有頸闊肌和頸前淺靜脈,頸闊肌受麵神經的頸支支配,頸前淺靜脈是鎖骨下靜脈的屬支。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的淺層,由胸鎖乳突肌後緣,達深部的臂叢的神經根融合和分支的幹、股部。胸鎖乳突肌由腦神經副神經支配。
【功效】清利咽喉,理氣散結。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甲狀腺腫,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2.其他: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向咽喉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天頂,屬手陽明大腸經。
扶突
【穴位一找準】在頸外側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取穴時正坐,頭微側仰,先取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的廉泉穴,從廉泉向外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之間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頸動脈鞘。皮膚由頸叢的頸橫(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頸闊肌及頸外(淺)靜脈,前者由麵神經的頸乳突肌後部,並深達頸動脈鞘後壁。胸鎖乳突肌由副神經支配;頸動脈鞘內包括了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及兩者後方的迷走神經,動脈居靜脈的內側。動脈投影在下頜角和乳突連線的中點至右胸鎖關節的連線;左側連線的下端稍偏外側。此連線在甲狀軟骨上緣以下為頸總動脈的體表投影,該動脈供應頭頸部血液的主幹,針刺時應注意避開。
【功效】清咽消腫,理氣降逆。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甲狀腺腫,甲狀腺機能亢進,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啞,咽喉炎;
2.婦產科係統疾病;膈肌痙攣,唾液分泌異常;
3.其他:喘息,低血壓等症;
4.為甲狀腺手術常用麻醉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現發緊發脹之感。
2.注意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灸法:艾炷灸3~5壯,溫和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扶突:扶,幫助、扶持也。突,衝也。該穴意指大腸經經氣在外熱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天鼎穴蒸發上行的水濕之氣,性滯重,至本穴後無力上行於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熱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禾髎
【穴位一找準】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鼻孔旁開0.5寸,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皮膚薄而柔軟。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有麵動靜脈的上唇。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直入口輪匝肌,該肌由麵神經頰支支配。
【功效】祛風清熱,開竅。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鼻炎,鼻出血,嗅覺減退,鼻息肉,咀嚼肌痙攣;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
3.其他:腮腺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
2.向內平刺0.5~0.8寸,透水溝穴,局部脹痛。
灸法:本穴因位於麵部危險三角區,禁灸。
穴位詳解
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髎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迎香
【穴位一找準】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麵神經的分支和麵動脈的鼻外側動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而達提上唇肌,該肌由麵神經的頰支支配。
【功效】祛風通竅,理氣止痛。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退,鼻出血,鼻息肉;
2.婦產科係統疾病;膽道蛔蟲症,便秘;
3.其他:麵神經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1~0.2寸,局部脹痛;
2.向內上平刺0.5~1.0寸,透鼻通;
3.向外上平刺1.0~1.5寸,透四白穴,以治膽道蛔蟲症。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有眼淚流出。
灸法:不灸。
穴位詳解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該穴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印堂、合穀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倉治療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配陽陵泉、丘墟主治膽道蛔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