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穴位詳解(2 / 3)

商陽

【穴位一找準】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功效】清熱利咽,開竅救逆。

【主治】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等疾病。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鍾,左取右,右取左。可灸。

穴位詳解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屬金。別名絕陽,而明。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性涼。陽氣由大腸經的體內經脈外出體表經脈並循經傳於二間穴。

現代常用於治療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中風昏迷等。配少商、中衝等主治中風、中暑;配合穀、少商主治咽喉腫痛。

商陽:商,漏刻也,古之計時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觀形態如漏刻滴孔。陽,陽氣也。該穴意指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外出體表。人體經脈由氣血物質的運行構成內外無端的循環,它分為體表部分和體內部分,體表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層,即地之上部,體內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內部,也就是地之內部。商陽即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

臨床上常用的配伍:

1.配少商、中衝、關衝,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中暑。

2.配合穀、少商,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3.配合穀、陽穀、俠溪、厲兌、勞宮、腕骨等。有發汗瀉邪熱的作用,主治熱病汗不出。

4.配少商穴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二間

【穴位一找準】在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橈側前緣,當赤白肉際凹陷處;微握拳取之。

【解剖】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指背腱膜、食指近節指骨骨膜。皮膚由橈神經的指背神經與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雙重支配。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經過外,還有同名動、靜脈經過。指背腱膜為指伸肌腱至食指的腱及食指伸肌腱延伸而成,並有第一骨間背側肌腱,第一蚓狀肌腱參與。

【功效】解表,清熱,利咽。食指屈伸不利疼痛;熱病,腮腫,咽喉腫痛,頷腫,鼻衄,齒痛,口幹,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肩背痛振寒;嗜睡,目痛,目翳,目黃,食積,便秘。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米粒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別名間穀,周穀。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

臨床上治咽喉腫痛,牙痛,二間配魚際,合穀,有清熱瀉火作用;治嗜睡,二間配三間,有提神解困作用;治目翳,二間配合穀,有散目翳作用。

三間

【穴位一找準】微握拳,在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取穴時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二掌指關節後,第二掌骨小頭上方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側肌,指淺、深層肌腱的背側。皮膚由橈神經的指背神經與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雙重支配。針經皮下筋膜,手深筋膜達第一骨間背側肌,在第一蚓狀肌與第二掌骨間通過,直至指淺、深屈肌腱到食指的肌腱背麵與第二掌骨之間。

【功用】瀉熱止痛,利咽。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牙痛,急性結膜炎,青光眼;

2.其他:三叉神經痛,扁桃體炎,手指腫痛,肩關節周圍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麻脹,或向手背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少穀,手陽明大腸經之輸穴,五行屬木。

合穀

【穴位一找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時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隻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一、二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背側肌、拇收肌。皮膚由橈神經支的指背側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橈神經淺支及其分支和背靜脈網橈側部。針經上述結構以後,再入第一骨間背側肌,在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內側達拇收肌。以上二肌由尺神經支配。

【功效】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感冒,頭痛,咽炎,扁桃體炎;

2.五官科係統疾病:鼻炎,牙痛,耳聾,耳鳴;

3.精神神經係統疾病:三叉神經痛,麵肌痙攣,麵神經麻痹,癔病,癲癇,精神病,中風偏癱,小兒驚厥;

4.運動係統疾病:腰扭傷,落枕,腕關節痛;

5.婦產科係統疾病:痛經,閉經,催產;

6.其他:呃逆。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肩、麵部;

2.透勞宮或後溪時,會出現手掌酸麻並向指端放散。

3.針刺時針尖不宜偏向腕側,以免刺破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血管引起血腫。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合穀:合,彙也,聚也。穀,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穀,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雲氣,行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彙聚,彙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濕雲氣場,故名合穀。

大腸經原穴:本穴物質由三間穴的水濕雲氣而彙聚,性溫、量大、所處範圍廣,可擔當起充補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原穴。

陽溪

【穴位一找準】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時在手腕橈側,拇指上翹,當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腕關節橈側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皮膚由橈神經淺支分布。皮下組織較疏鬆,有橈動脈的背支經過。手背深筋膜在腕背側增厚形成腕背側韌帶,針穿該韌帶在拇短、長伸肌腱之間達橈側腕長伸肌腱背側。以上該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並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清熱散風,通利關節。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鼻炎,耳聾,耳鳴,結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癲癇,精神病;

3.其他: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扁桃體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1~0.2寸,局部酸脹。

2.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陽溪:陽,熱也、氣也,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溪,路徑也。該穴意指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合穀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此後吸熱蒸升並上行於天部,故名。

大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大腸經經氣由本穴經過,故為大腸經經穴。

偏曆

【穴位一找準】屈肘,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上,腕橫紋上3寸;或以兩手虎口交叉,當中指盡處是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拇短伸肌、橈側腕長伸肌腱、拇長展肌腱。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較薄,有頭靜脈的起始部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後,經拇短伸肌腱到橈側腕長伸肌腱,深達拇長展肌腱。以上三肌(腱)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清熱利尿,通經活絡。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鼻衄,結膜炎,耳聾,耳鳴,牙痛;

2.其他:麵神經麻痹,扁桃體炎,前臂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針尖向肘部方向斜刺入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偏曆:偏,與正相對,偏離之意。曆,經曆。該穴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偏離大腸正經而行。本穴物質為陽溪穴傳來的炎上之氣,行至本穴後因進一步受熱膨脹並向外擴散,而由於肺經所處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氣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脹擴散之氣偏行肺經,故名。

大腸經絡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氣偏走肺經,有聯絡大腸經與肺經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絡穴。

溫溜

【穴位一找準】屈肘,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還有頭靜脈經過。針入皮膚,在頭靜脈的後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進橈側腕長伸肌腱,達橈側腕短伸肌腱,直抵橈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清熱理氣。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2.其他:扁桃體炎,麵神經麻痹,下腹壁肌肉痙攣,前臂疼痛;

3.本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其他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溫溜:溫,溫熱也,是對穴內氣血物質性狀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該穴意指偏曆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質由偏曆穴傳來,為吸熱後上升於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氣血行至本穴後,因其所處為天之天部,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少,氣態物質仍保留原來的餘熱而緩緩地散熱蒸發,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大腸經郤穴:郤,空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之氣,其變化為不斷地散失,微觀下的穴位四周如有眾多細小的空隙一般,故為大腸經郤穴。

下廉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取穴時側腕屈肘。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肱橈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在皮神經前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橈側腕長伸肌腱的背側,經過橈側腕短伸肌腱,進入旋後肌。以上諸肌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網球肘,肘關節炎;

2.消化係統疾病;腹痛,腸鳴音亢進;

3.其他:急性腦血管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手臂及手指發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寒則補針多留或灸。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手下廉穴,吸附並聚集天之天部的濁重之物並使其沉降。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大部分散熱冷卻橫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則橫向下行手五裏穴。下廉的天部之氣如同氣象學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剛剛形成的高空冷濕氣流,它的運行是不斷地從西北方的高空向東南方的低空移動,即是橫向下行。此高空冷濕氣流中的滯重部分會快速地從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傳至上廉穴的水濕雲氣,而輕質的部分會在飄行更遠處才形成降水雲係並化雨而降,此即如傳至手五裏穴才冷降歸地的水濕雲氣。

常配足三裏穴治腹脹,腹痛。

上廉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後,入橈側腕短伸肌,再進旋後肌,直抵橈骨後方的拇長展肌。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後遺症;

2.其他:腸鳴腹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上巨虛。《聖濟總錄》稱手上廉。

上廉、手上廉:上,與下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於手部。上廉、手上廉,意指大腸經氣血物質所處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虛少,潔靜清明。

本穴物質為下廉穴傳來的水濕雲係,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

手三裏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旋後肌。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橈側腕長、短伸肌,在橈神經深支的外側,針可深低旋後肌。以上諸肌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2.消化係統疾病;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

3.五官科係統疾病:牙痛,口腔炎;

4.其他:頸淋巴結核,麵神經麻痹,感冒,乳腺炎;

5.彈撥手三裏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沉重,針感可向手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三裏: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裏,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該穴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濕雲氣化雨而降,在該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裏之廣,故名。三裏、上三裏之名意與此穴同。

鬼邪穴:鬼,與神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地部。邪,指邪氣。鬼邪,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腸經經氣中濁降於地的經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濕,今受之水濕,實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