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穴位詳解(2 / 3)

【功效】調氣血,止疼痛。

【主治】咳嗽,氣喘,幹嘔,煩滿,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穴位詳解

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挾擠則下,天部烏雲化雨而落由此變得清白之意。由於不斷地散熱冷降縮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氣血物質以雨降的形式從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從皮層降到了肌肉層。

臨床上常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尺澤

【穴位一找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仰掌,微屈肘取穴。

【解剖】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幹經過,並有橈神經深支,肌皮神經肌支和橈側副動脈前支(肱深動脈分支)分布。

【功效】疏經絡,清肺熱,降肺氣,通水道,和腸胃。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鼻衄,潮熱,咽喉腫痛,喑啞,胸脅脹滿,心煩,乳癰,肘臂攣痛,肩內側痛,上肢不遂,手不能伸,胃痛,腹痛,急性吐瀉,中暑,口舌幹渴,發熱,丹毒,小兒驚風,抽搐,絞腸痧,小便頻急,淋瀝澀痛,心痛,無脈症。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穴位詳解

尺澤穴出自《靈樞本輸》。別名鬼受、鬼堂。屬手太陰肺經的合(水)穴。尺,“屍”(人)與“乙”(曲肘之形象)的合字,指前臂部。澤,淺水低凹處。本穴是手太陰經之合穴,屬水,位在肘窩,手太陰脈氣至此,像水之歸聚處,故名。《黃帝內經明堂》楊上善注:“澤,謂陂澤水鍾處也。尺,謂從此向口有尺也。尺之中脈注此處,留動而下,與水義同,故名尺澤。”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孔最

【穴位一找準】前臂掌麵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伸前臂仰掌,孔最穴位於人體的前臂部位,前臂內側,在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的上5\/12處。

【解剖】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分布;深層有橈神經淺支和橈動脈經過,並有正中神經肌支、橈動脈深支和橈側返動脈分布。

【功效】潤肺利咽,解表清熱。

【主治】

1.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肺炎、扁桃體炎、肋間神經痛等肺係病證。

2.肘臂攣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0.5~1寸。禁灸。

穴位詳解

手太陰經郤穴。肺經的地部經水由此滲入脾土。

魚腥草穴位注射主治支擴等引起的咯血;配肺腧、風門主治咳嗽、氣喘,用電針刺激治療哮喘發作期;配少商主治咽喉腫痛。

臨床上可以用本穴配肺腧穴尺澤穴治咳嗽,氣喘;配魚際穴治咳血。

列缺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取此穴位時患者應正坐或仰臥,微曲肘,側腕掌心相對,列缺穴位於手腕內側(大拇指側下),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或者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既是穴。

【解剖】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頭靜脈分布;深層有橈神經淺支和正中神經肌支及橈動、靜脈。

【功效】宣肺理氣,疏風解表,通經活絡,利咽寬膈。

【主治】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任脈不通則向內直刺多提插撚轉,表裏不通則橫向外刺,本經受阻則循經而通。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皆無灸,灸亦無功。

穴位詳解

手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別名童玄,腕勞。肺經經水在此潰缺破散,溢流四方。在該穴處按摩,除能治療腕臂部病變外,還有助於治療頭部、項背部病證,故有“頭項尋列缺”的歌訣流傳。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即血),性溫熱。氣血的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經水流向任脈,第二支經水流向大腸經,第三支經水循肺經主幹道而下行於經渠穴(當肺經經水量大並超過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時,肺經經水則循脾部溢流)。

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意指肺經經水在此破缺潰散並溢流四方。本穴物質為孔最穴下行而來的地部經水,因其位處橈骨莖突上方,下行的經水被突出的橈骨(巨石)所擋,經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按摩時,患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掐時,列缺穴處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者為好。

臨床上本穴配合穀穴治傷風頭痛項強;配肺腧穴治咳嗽氣喘。

經渠

【穴位一找準】經渠穴位於人體的前臂掌麵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