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穴位詳解(3 / 3)

【解剖】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分布;深層有橈神經深支及橈動、靜脈分布。

【功效】清肺降氣,疏風解表。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經渠。經,經過、路徑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為肺經經水流經的渠道。

本穴為肺經經水流經的渠道。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之氣,地部經水性溫熱,天部之氣性涼濕。本穴的地部經水一方麵循肺經流向太淵穴,一方麵又不斷氣化上行天部。

本穴位置因處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潰缺之水在此處又回流肺經,故名。

太淵

【穴位一找準】腕橫紋之橈側凹陷,橈動脈搏動處。取穴時仰掌,在腕橫紋上,於橈動脈橈側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骨骨膜。皮膚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在皮下筋膜內,經橈神經淺支、頭靜脈與橈動脈掌淺支之間,穿前臂筋膜,在橈動、靜脈外側,拇長展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達深部橈骨骨膜。前肌(腱)由橈神經支配,後肌(腱)由正中神經支配(參看列缺穴)。

【功效】止咳化痰,通調血脈。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扁桃體炎,肺炎;

2.循環係統疾病:心動過速,無脈症,脈管炎;

3.其他:肋間神經痛,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膈肌痙攣。

【刺灸法】直刺0.2~0.3寸,局部麻脹;針刺時應避開動脈。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太淵穴別名太泉,避唐祖諱,為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肺之原穴;八會穴之脈會。肺朝百脈,脈會太淵;肺主氣、司呼吸,氣為血帥,本穴開於寅,得氣最先,故在人體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魚際

【穴位一找準】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對掌肌;血管當拇指靜脈回流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功效】疏風解表,潤肺止咳,利咽止痛。

【主治】

1.咽幹,咽喉腫痛,失音。

2.咳嗽,咳血。

3.小兒疳積。

【刺灸法】直刺0.2~0.5寸,禁灸。

穴位詳解

手太陰肺經滎穴,五行屬火,主治虛熱舌黃,身熱頭痛,惡風寒,傷寒汗不出,胸背痛不止,肘攣肢滿,喉幹,嘔血,心痹,悲恐,乳癰。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咽炎、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配合穀主治肺熱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發作期;單針魚際穴對口幹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

我們在手掌心裏麵,會看到靠近大拇指和小指的地方皮膚顏色和別的地方有些不同。這個地方肌肉隆起,顏色泛白,這兩個地方一塊大一塊小,大的就叫大魚際,與大拇指相連,而魚際穴就藏在這裏麵。

感冒是冬季最常見的疾病,堅持搓魚際穴,也是對其進行有效防治的一種方法。搓魚際方法很簡單:兩手魚際對搓,搓法恰似用雙掌搓花生米皮一樣,一隻手固定,另一隻手搓動,大約搓十餘次時,魚際開始發熱,這時意想熱氣沿手臂進入肺髒,持續兩分鍾左右,整個手掌便會發熱,這時就可交替兩手,搓另一隻手了。此方法不受地點、時間限製,隨時可做,尤其適合於易感冒者。

少商

【穴位一找準】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處取穴。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功效】蘇厥救逆,清熱利咽。

【主治】

1.咽喉腫痛,鼻衄。

2.高熱,昏迷。

3.癲狂。

【刺灸法】淺刺0.1寸,或三棱針刺之,微出血,不宜灸。

穴位詳解

少商:少,與大相對,小也,陰也,指穴內氣血物質虛少且屬陰。商,古指漏刻,計時之器,滴水漏下之計時漏刻也。該穴意指本穴的氣血流注方式為漏滴而下。本穴物質為魚際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經過上部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的經水更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少商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從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體表經脈流向體內經脈。

現代常用本穴治療肺炎、扁桃體炎、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針點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熱、驚厥、呼吸急促和中風昏迷;配商陽主治咽喉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