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穴位詳解(1 / 3)

手太陰肺經穴位詳解

中府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處取穴。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端下緣的三角窩處為雲門,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即本穴。男性乳頭外側旁開兩橫指,往上推三條肋骨即本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肩峰動脈的終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組織及皮膚。胸肌筋膜覆蓋於胸大、小肌,兩肌之間有來自臂叢的胸前神經和胸肩峰動脈胸肌支配並營養此兩肌。

【功效】宣肺理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

2.肺結核、肺與支氣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現壓痛,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3.運動係統疾病: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如肩周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2.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事項:針尖不可向內斜刺,以免誤入胸腔,刺傷肺髒。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肺之募穴;手、足太陰經之交會穴。別名膺中外腧、膺腧、膺中腧、肺募、府中腧。中,中氣也,天地之氣,亦指中焦,胸中與中間;府,聚也;中府,天地之氣在胸中聚積之處。本穴是肺募,故是診斷和治療肺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肺結核和支氣管哮喘病人,此外常有異常反應,又因其為手、足太陰之會穴,故又能健脾理氣而治療腹脹。

雲門

【穴位一找準】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取穴時正坐位,以手叉腰,當鎖骨外端下緣出現的三角形凹陷的中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胸喙鎖筋膜、喙突。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中間支和外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頭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經頭靜脈外側刺入鎖骨下窩處的胸喙鎖筋膜,直抵肩胛骨的喙突。

【功效】清肺理氣,瀉四肢熱。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氣管炎、胸痛、哮喘。

2.其他:肩關節周圍炎。

3.肺及支氣管疾患時常在此處過敏壓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針刺時不可向內深刺,以防刺破肺髒,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雲,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以雲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將穴內的微觀物質放大到宏觀狀態並以類象的方式來形容本穴氣血的特征。門,出入的門戶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經脈與外部物質交換的一個重要門戶。該穴意指肺經氣血以雲狀氣態物的形式傳輸經穴之外。本穴物質為中府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因其從體內的高溫區外出體表的低溫區,外出至體表後它仍高於體表的環境溫度,因此它會繼續向雲門上行。行至雲門後,此水濕氣態物縮合並化為雲狀氣態物且以雲狀氣態物的形式向經穴外傳輸,故名。

天府

【穴位一找準】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取穴時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側處就是天府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後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並發分支支配該二肌。

【功效】調理肺氣,安神定誌。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

2.神經係統疾病:精神病,煤氣中毒;

3.其他:鼻出血,吐血,肩臂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門府也。該穴意指本穴為肺經陽氣上輸天部之門府。本穴物質由雲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處的溫度場相比,雲門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仍處於高位,在天府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於天,穴名之意即在於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故名。

俠白

【穴位一找準】天府穴下1寸,肘橫紋上5寸。

【解剖】肱二頭肌外側溝中;當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支;分布有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經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