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另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郤穴。當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布有腓腸肌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用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臨床上配足三裏、陰陵泉、懸鍾,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主治膝脛痛;配太衝,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配四神聰、大陵、內關,有寧神定誌的作用,主治癲狂。
臑腧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岡下肌。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脈的分支分布。
【主治】肩臂肘酸痛無力,肩腫,肩周炎;咳喘,乳癰,瘰鬁,多汗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穴位詳解
中醫腧穴,別名又叫臑穴、臑交。是手太陽小腸經腧穴,手太陽、陽維、陽蹺交會穴。
臨床上主要有以下配伍:
1.治多汗症,單刺臑腧,即有特效;
2.治肩周炎,臑腧配臂臑,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
3.治咳喘,臑腧配肺腧,有降氣止咳平喘作用;
4.治乳癰,臑腧配肩井、膻中,有散結消腫作用。
天髎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正坐或俯臥位,於肩胛骨的內上角端取穴。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岡上肌。皮膚由頸叢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膚較厚,與致密的皮下筋膜緊密相連。分布於岡上、下肌的血管神經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經。血管經肩胛橫韌帶的上方,神經穿過韌帶和肩胛切跡圍成的孔,然後進入岡上窩,再繞肩胛頸,進入岡下窩。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岡上肌表麵血管神經束內側,入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胛部。勿深刺。
灸法:艾炷灸3~5分鍾,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灸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外台秘要》作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正坐位,在肩上,當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後鋸肌。皮膚由第四、五、六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肩胛提肌,位於頸椎橫突和肩胛骨內側角與脊柱緣上部之間,由肩胛脊神經支配。上後鋸肌在前肌的深麵稍下方,由第六、七頸椎和第一、二胸椎棘突第二到五肋角的外麵,該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經後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頸橫動脈的內側,深進肩胛提肌、上後鋸肌。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
3.婦科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係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深部正當肺尖,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肺尖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膊井、肩解。屬足少陽膽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或以手並攏,食指靠頸,中指尖到達處是穴。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及頸橫動、靜脈。主治項強,肩背痛,手臂不舉,中風偏癱,滯產,產後血暈,乳癰,瘰鬁及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頭維
【穴位一找準】頭側額角部,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顳肌上緣的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露骨外膜。皮膚由顴顳神經和耳顳神經分布。顴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分布於顳區前部的皮膚;耳顳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皮內為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分布。
【功效】清頭明目,活血通絡,止痛鎮痙。
【主治】寒熱頭痛,目痛多淚,喘逆煩滿,嘔吐流汗,眼瞼動不止,麵部額紋消失,迎風淚出,目視物不明。常為治療濕邪內侵的頭部腧穴。偏頭痛,前額神經痛,血管性頭痛、精神分裂症,麵神經麻痹;中風後遺症,高血壓病;結膜炎,視力減退等。
【刺灸法】沿皮刺0.5~1寸。
穴位詳解
頭維穴為足陽明胃經在頭角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維,指維護之意。足陽明脈氣行與人身胸腔頭麵,維絡於前,故有二陽為維之稱。此穴為陽明脈氣所發,在頭部額角入發際處,維係於頭,故名頭維。
頭維穴在頭側額角部,人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簡易取穴法:穴在頭側部發際裏,位於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此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在額角發際,本神旁各1.5寸。”(本伸穴在前正中線入前發際上0.5寸,旁開3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額角入發際。”
本神
【穴位一找準】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正坐或臥位,在前發際內0.5寸,神庭穴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帽狀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額骨)。皮膚有額神經的眶上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除分布神經外,還有額動、靜脈及其分支。額腹是枕額肌的前部,起自帽狀腱膜(該膜分兩層,包繞額腹的止部)肌纖維向前下方,止於眉部皮膚,並和眼輪匝肌纖維相互交錯。其深麵的筋膜,則止於眶上緣的上部。該肌由麵神經的顳支配。
【功效】祛風定驚,安神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眩暈,癲癇。
2.其他:胸脅痛,腦卒中,中風後遺症。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
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
該穴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彙合後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係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與百會穴兩穴如同兩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於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彙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下傳陽白穴,故而得名。
陽白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功效】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
1.麵神經麻痹,夜盲,眶上神經痛;
2.頭痛,眩暈;
3.視物模糊,目痛,眼瞼下垂,麵癱,小兒驚癇,熱病,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額區脹痛為宜。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陽白的別名又叫臨池,是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目窗
【穴位一找準】目窗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功效】補氣壯陽。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麵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目窗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至營,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一說在“臨泣後一寸半”(《針灸大成》)。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