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維脈穴位詳解(3 / 3)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麵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麵則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臨床上配關衝穴、風池穴治頭痛;配陷穀穴治麵目浮腫。

正營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正營,經穴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一說“目窗後一寸五分”,即入發際。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吻合支,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的吻合網。足少陽、陽維之會,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紮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並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散熱縮合並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彙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臨床常配陽白穴、太衝穴、風池穴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承靈

【穴位一找準】承靈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承靈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它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承靈彙入膽經。

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彙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彙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臨床上常配風池穴、風門穴、後溪穴治鼻衄。

腦空

【穴位一找準】腦空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腦空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顳顬。屬足少陽膽經。位於風池穴直上,與枕骨粗隆上緣相平處,是足少陽、陽維之會,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顳顬:顳顬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征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穴位詳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雲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彙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臨床上常配大椎穴、照海穴、申脈穴治癲狂癇證;配風池穴、印堂穴、太衝穴治頭痛、目眩;配懸鍾穴、後溪穴治頸項強痛。

風池

【穴位一找準】在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定位此穴的時候應該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以方便實施者準確取穴並能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穴位詳解

風池,屬足少陽膽經。風池最早見於《靈樞·熱病》篇。

風池穴位置在項後,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其功用為“清頭明目,祛風解毒,通利空竅”,為治療頭、眼、耳、目、口、鼻、腦疾患,精神神誌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針刺風池穴能獲良好療效,但它的解剖位置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危險性,若用手指按壓該穴位,不但簡單安全,亦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臨床上常配合穀、絲竹空治療偏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衝、水溝、足三裏、十宣治療中風。

風府

【穴位一找準】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取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地確定穴位和順利地實施按摩手法。啞門穴位於後頸部,在後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

【解剖】在枕骨和第一頸椎之間;有枕動、靜脈的分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大神經之分支。

【功效】散熱吸濕。

【主治】

1.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證;

2.中風,癲狂,癡呆;

3.咽喉腫痛,失音。同時按摩此穴道對於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風府又名舌本穴,鬼穴,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吸濕並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發之源,故名風府。

臨床運用上,常配腰腧穴治足不仁;配昆侖穴治癲狂、多言;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症等。

啞門

【穴位一找準】取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地確定穴位和順利地實施按摩手法。啞門穴位於後頸部,在後正中線上,第一頸椎棘突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頸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功效】收引陽氣。

【主治】頑固性頭痛、失眠、精神煩躁、鼻衄、嘔吐不止、癲癇、癱瘓等。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啞門別名叫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散熱縮合後橫向傳來於風府穴。

啞門: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聲,故名。(病音)門名意與啞門同,(病音)為失語之意。

此穴為人體督脈上重要的腧穴之一,在治療多種頭部、頸部疾病以及神經疾病時,都是必選穴,非常具有醫學研究價值。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

1.配啞門、聽會、外關(或中穴渚)、丘墟治療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

2.配人中、廉泉治療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

3.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療癲狂、癲癇;

4.配風池、風府治療中風失語、不省人事;

5.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療昏厥;

6.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昆侖、腎腧治療大腦發育不全;

7.針啞門、腎腧、太溪治療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