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維脈穴位詳解(2 / 2)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該穴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質為大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之於地部,脾土受濕而無生氣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氣不生也,故名。

腸哀、腸屈:腸,大腸也,此指大腸所主的金氣。哀,悲哀也。屈,虧缺也。腸哀、腸屈,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虛少,脾土生發之氣不足。理同腹哀穴位詳解。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為滿溢之狀並散流脾經之外,表現出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配伍氣海治療腸鳴。

期門

【穴位一找準】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位,先定第四肋間隙的乳中穴,並於其下二肋(第六肋間)處取穴。對於女性患者則應以鎖骨中線的第六肋間隙處定取。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五、六、七肋間神經重疊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於肺下緣處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竇(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麵是膈肌,右側可至肝,左側抵胃體。因此該穴不可盲目深進針。

【功效】健脾疏肝,理氣活血。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炎,胃炎,膽囊炎,肝炎,肝腫大。其他疾病:心絞痛,胸脅脹滿,癃閉,遺尿,肋間神經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腎炎,高血壓。

【刺灸法】

刺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腹後壁放散。

2.沿肋間方向平刺0.5~1.0寸。

3.針刺時應控製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肝、肺。

灸法: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肝之募穴,八脈交會穴之一,氣血物質為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由穴外進入穴內後循肝經下行。

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盡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肝經募穴:理同期門穴位詳解。

臨床上期門常配大敦穴治疝氣;配肝腧穴、公孫穴、中脘穴、太衝穴、內關穴治療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鬱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

天突

【穴位一找準】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處。取穴時,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勢。

【解剖】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功效】宣通肺氣,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氣逆,咯唾膿血,咽喉腫痛,舌下急,暴喑,癭氣,噎嗝,梅核氣。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後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此穴位,別名玉戶穴,天瞿穴,陰維、任脈之會。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循任脈上傳廉泉穴。

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癢欲咳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即退針。

天突穴:天,頭麵天部也。突,強行衝撞也。天突穴,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本穴物質為璿璣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因吸收體內外傳之熱而向上部的頭麵天部突行,故名天突穴。

陰維、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璿璣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因其勢單力弱,穴外天部的陰維脈水濕因而彙入穴內,故本穴為陰維、任脈之會。

臨床中,本穴位配伍定喘穴、魚際穴治哮喘、咳嗽;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呃逆;配廉泉穴、湧泉穴治暴喑;配豐隆穴治梅核氣;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腫痛;配氣舍穴、合穀穴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廉泉(見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