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維脈穴位詳解(1 / 2)

陰維脈穴位詳解

築賓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穀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幹。

【功效】散熱降溫。

【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築賓,是陰維脈的郤穴,其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與足三陰經氣血混合重組後的涼濕水氣由此交於腎經,散熱後橫向下行陰穀穴。

築賓:築,通祝,為慶祝之意。賓,賓客也。該穴意指足三陰經氣血混合重組後的涼濕水氣由此交於腎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足三陰經氣血在三陰交穴混合後既無熱燥之性亦無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氣,由此傳入腎經後為腎經所喜慶,本穴受此氣血如待賓客,故名。

府舍

【穴位一找準】府舍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衝門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功效】潤脾之燥,生發脾氣。

【主治】腹痛,疝氣,積聚。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府舍,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且髒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水液由腹內外出腹表。

府舍:府,髒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意指本穴氣血來源於體內髒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於髒腑,故名。

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衝門穴傳來的風氣,衝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於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

臨床上常用於配伍氣海治療腹痛。

大橫

【穴位一找準】大橫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距臍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功效】轉運脾經水濕。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大橫穴又名腎氣穴、人橫穴、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它的氣血物質是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大橫: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範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雲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

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雲氣,在向本穴運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雲係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穴位詳解。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常配天樞穴、足三裏穴治腹痛。現在多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腸寄生蟲病。

腹哀

【穴位一找準】腹哀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功效】冷降脾濁。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腹哀穴,別名腸哀穴,腸屈穴,是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脾經水濕在此沉降,運行規律是由穴內滿溢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