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脈穴位詳解
帶脈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解剖】有肋下動、靜脈。分布著肋下神經。
【功效】調和氣血,通經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閉經,赤白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現多用於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帶狀皰疹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配白環腧、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滲濕止帶的作用,主治帶下病;配中極、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閉經;配血海、膈腧,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五樞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解剖】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分布著髂腹下神經。
【功效】痛經止痛,行氣通便。
【主治】赤白帶下,腰胯痛,少腹痛,疝氣,便秘。現多用於子宮內膜炎、睾丸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用的配伍有:
配氣海、三陰交,有調氣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配太衝、曲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維道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旋髂淺動脈有同名靜脈伴行,該靜脈彙入大隱靜脈。
【功效】調理衝任,利水止痛。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子宮內膜炎、腎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
2.消化係統疾病:腸炎、闌尾炎、習慣性便秘。
3.其他:腎炎、疝氣、髖關節疼痛。
【刺灸法】
刺法:
1.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局部酸脹;
2.深刺可及子宮圓韌帶治療子宮下垂,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腹和外陰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用的配伍有:
1.配巨髎,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胯痛;
2.配脾腧、陰陵泉、關元,有調經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