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篇:鎖石瑣話(1 / 2)

俗語話說‘一方山水,育一方人。’鎖石地處湘中,位於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金紫峰餘脈之下。‘村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是這裏真實的寫照。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孕育了一代代人民,蘊藏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啟迪著人民的智慧,踏著前人的足跡,義無反顧,勇猛激進,開拓向前,演奏出一串串動人的音符。俗語說‘小故事,大智慧。’平常老百姓日常小事,卻閃爍著人類生活的哲理和智慧的光環,為了不‘總被雨打風吹去’,隻言片語記錄下來,以賞大家耳目。

一、前清舉人—王如庭

王如庭這個名字,在鎖石家喻戶曉,無不為之動容,嘖嘖稱讚,引以為自豪。對他的逸事如數家珍,常常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教育後輩做人的標準,有著‘生子當如王如庭’的感慨。

王如庭族屬梽木王姓,王姓在當地屬名門望族,可說是‘三裏不斷王、四裏不斷李’。王如庭年幼家貧如洗,四麵徒空,但從小聰明達慧,由隸屬王族出錢送他讀書,疲寢忘食,先達賢人的詩書爛熟心中。在家中眾兄隸屬第四,當地尊稱為四爺,是前清末年最後一界舉人,也是鎖石王族唯一的舉人,‘王家出頭人’自然也成了他的冠冕堂皇的代名詞。

在前清中了舉人就有了仕途通達的資格和坦途,可王如庭心惡官場積習,在家鄉專心從事教育後代,一者可以培植後秀,二者也是對族上孕育的回報,三者可專心聖賢詩書,俗語說‘魚熊不可兼得。’他卻三而兼之,令人歎為觀止。在當地流傳有關他很多的故事,常常語出經典,成為現在當地的‘口頭禪’或俗語,現選錄部分如下:

王如庭中了舉人以後,為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古訓,未帶分文,隻身離開家鄉,向湖南、四川、江西、江浙一帶遊學。離家鄉一年多,不聞音訊,家中人急似熱鍋上的螞蟻,卻也無可奈何,隻能望洋興歎!有一天,喜從天降,突然接到從四川歸來的當地生意人帶回他的書信。‘家書抵萬金!’家人喜出望外,急忙打一開看,涼了半截,隻見來信隻有廖瘳數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雖語出經典,終不知此時此刻身在何地,下一步去向何方。

經年累月,跋山涉水,王如庭到了四川省一個王姓富裕人家,也是前清中取得過功名,家財殷實,王如庭住了幾天、暢談數日之後,為完成原來的宿願,隻好告別此家,向新的目的地出發。該王姓人家為人仁厚,四爺臨行時,拿十兩銀子饋贈給四爺。可四爺一見到這麼銀子,麵色聚變。憤憤說道:‘你怎麼謀財害命?你與我無怨無仇。’‘沒有啊,隻是出門在外,總少了銀子。’

‘那怎麼拿那麼多銀子給我,別人不謀財害命才怪呢?’四爺憤憤地說。

‘送多點給你,也是為你好啊,你這個人…’

‘過了王一,還有王二啊,錢不愁沒有。’

最後,四爺僅拿四個銅板走路。‘過了王一,還有王二’就成了我們那裏的俗語。

不管是聖人,還是凡人,人人離不開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在農村的王如庭也衝出不了這個生活牢籠,隻不過是偶而為之。相傳說他有一次去集市買柴,和賣柴者講價。四爺在集市相中一擔好柴,可一問價格,昂貴!買之,則不甘;棄之,則可惜。因有四爺買柴砍價(討價還價的意思)一事。隻見四爺搖頭晃腦,口若懸河而曰:‘斯柴也,外幹內濕,煙多火少,請損之。’未讀書的賣柴老頭,呆若木頭,不知所雲,不知所答。最後,生意未成,挑柴而逃。

大年剛過,春寒乍峭,勤勞的百姓有的開始下田耕作。有一天,四爺外出有事回來,路過鎖石完全小學(現在雙峰縣第六中學),往回家方向,不到一百米的路程,‘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一個既寬又深、水流甚急的田壩,不知道怎麼過去。口中不住的低嘟‘來時好好,回時泱泱。’怎麼也想不出一個適當的辦法來。這時,恰巧有一個青年路過,問他怎麼過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