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曾借朱元璋之令賜藥給劉伯溫之際,趁機毒死了劉伯溫。這一事件表明了他打擊異己、排除政敵的殘忍手段。
胡惟庸私結朋黨,形成了僅次於朱元璋、朱標的權力中心。這使得朝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對明朝的政治穩定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胡惟庸是明朝初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與明朝的政治發展緊密相連。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爭議和鬥爭,對明朝的政治體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明楊憲是一個複雜的曆史人物,出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他性格剛正、潑辣、敢於直言、但是野心大、情商低、心眼小、細心、機智、有很強的洞察力。
在朱元璋攻克集慶(今江蘇南京)後,投奔居幕府,掌文書,並常出使張士誠、方國珍,因辦事幹練,為朱元璋親信。
作為檢校組織的領導人物,楊憲以情報人員的身份為朱元璋服務,因工作細心、機智、有洞察力而深得皇帝信任,朱元璋為了恢複揚州的經濟,任命楊憲為揚州知府。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吸引百姓回歸,並帶領百姓開墾荒地,逐步恢複農業生產,在朱元璋派李文忠鎮守浙江時,楊憲被派去作為監視李文忠的棋子。
楊憲向朱元璋報告了李文忠任命的五位張士誠舊部文人,導致這五人被朱元璋處理。
楊憲因被胡惟庸(李善長)劾其“放肆為奸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楊憲是明朝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以其獨特的性格和才能在朱元璋手下嶄露頭角。他在檢校組織和地方治理中表現出色,但也因野心大、情商低等原因而遭到朱元璋的猜疑和處決。他的一生充滿了起伏和傳奇,是明朝曆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人物。
……,劉伯溫安排好楊憲之後,回到家裏之後就直接隱姓埋名,任何人不見,對朝廷的事情不打聽。當時當地官員知道劉伯溫是從中樞回來的,都想巴結討好他,於是就有很多人幾次三番上門求見劉伯溫,可是他全都不見。
不過要是有老百姓求見他,他是有求必見的,可是其中有一次偏偏有一個當地知縣,喬裝打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模樣求見他。
劉伯溫知道後非常生氣,當時就將那個喬裝打扮的知縣轟出了自己家門,一點麵子也沒有給那個知縣留,當時劉伯溫是徹底不想再與大明政治有任何牽扯了。
可是劉伯溫這個人又太善良,他住的地方經常有土匪、地痞搶奪老百姓家裏的東西,搞得當地民不聊生,可是當地官員並不管。於是劉伯溫就讓自己的兒子將這件事稟告給朱元璋,可是這件事被胡惟庸知道了,胡惟庸以為劉伯溫還有再回朱元璋身邊之心,這引起了他的忌憚,他肯定不能讓劉伯溫重新任職。
如果劉伯溫重新回到朱元璋的身邊,說不定取代的就是自己了……
朱元璋看過了劉伯溫兒子代來的信,很快就將劉伯溫調回朝中,可劉伯溫身子不太好,已經不能勝任什麼官職了。胡惟庸假模假樣說派禦醫給劉伯溫看身體,其實劉伯溫經胡惟庸介紹的禦醫一診治之後,時間不長很快就去世了。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文臣和淮西派係的代表人物,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並被封為韓國公,地位顯赫。然而,他外表寬厚而內心狹窄,與劉伯溫等浙東派成員存在矛盾。
胡惟庸,作為李善長的心腹和淮西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員,因謀反案而遭致覆滅。此案涉及甚廣,李善長及其家族亦因涉及胡惟庸的陰謀而被牽連,最終導致家族悲劇。
兩派之間的爭鬥從明初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期間涉及了多個重要事件和案件,如劉伯溫的被害、胡惟庸案的爆發等。這些爭鬥不僅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矛盾,也對明朝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產生了負麵影響。
最終,在朱元璋的嚴厲打壓下,兩派爭鬥趨於平息。李善長雖然曾經權勢滔天,但晚年卻因與胡惟庸的陰謀牽連而身死族滅;胡惟庸則因謀反罪被處死,其家族亦遭牽連。這些事件標誌著淮西派的衰落和浙東派的暫時勝利。
大明建國後,浙東派和淮西派之間的爭鬥異常激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皇權的穩固,這場爭鬥最終以淮西派的失敗和浙東派的暫時勝利而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