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好朋友盧永江,劉浩宇回到了自己的靜室盤膝而坐,腦子馬上想到了大明曆史上,在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視劉伯溫(是不是朱元璋想借胡惟庸之手就不得而知了)。
胡惟庸馬上就帶著禦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讓劉伯溫吃了禦醫的藥,……劉伯溫吃了藥之後病情日益加重,過了不久就離開了大明的世界。
其實在大明建國後,以劉伯溫、(楊憲)為代表的浙東派與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派之間,發生了一係列的爭鬥和衝突。
浙東派劉伯溫(楊憲等) ,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明朝開國後,他並未獲得與其貢獻相稱的待遇,僅被封為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爵,其待遇明顯低於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派。
盡管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但他最終仍被李善長的心腹胡惟庸所害。
胡惟庸殺劉伯溫一方麵是擔心劉伯溫繼續向朱元璋指出自己的毛病,甚至揭露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麵是擔心朱元璋會在知道他犯錯時候,再召回劉伯溫取代他胡惟庸,對於劉伯溫死後胡惟庸的心理狀態,被後人形容為:“行為和言辭上毫無顧忌,行事風格極為大膽放肆。”
劉伯溫被朱元璋安排回家養老休息期間,胡惟庸覺得劉伯溫有可能東山再起,取代自己現在的位置,於是一直打壓劉伯溫、楊憲。劉伯溫曾經向朱元璋提議殺李彬,可是李彬和李善長、胡惟庸都是淮西派裏的人,劉伯溫此舉徹底得罪了李善長,在朱元璋麵前,李善長立馬就把天下不下雨的責任推給了劉伯溫,說劉伯溫不應該再呆在應天府城裏。
其實劉伯溫知道李善長(胡惟庸)是蓄謀已久的想打壓自己,況且朱元璋一直對他有猜忌,於是他選擇隱姓埋名辭官還鄉。朱元璋答應了他的請求,放他回家。
可是劉伯溫還是不能夠全身而退,劉伯溫回家之前找到了自己的死黨楊憲,楊憲得到了劉伯溫的示意後,接任了禦史中丞,從此以後對淮西派係進行了反攻。
楊憲這個人很會韜光養晦……但是他也一樣的是扶植了自己的黨羽高見賢等人,利用自己言官的優勢,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時不時的在朱元璋麵前進讒言,說李善長無能無德,不能繼續委以重任。
作為皇帝的朱元璋也不是白給,他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朱元璋開始是不相信的,但時間長了,他慢慢地就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在一些事情上就不再相信李善長,而且還經常的訓斥他。
朱元璋權衡利弊之後,召回了劉伯溫,給劉伯溫更大的權利,就在劉伯溫回來之後,淮西派係遭到了全麵打壓。
在浙東派係就要勝利的時候,李善長十分擔憂。他明白自己已經成為了朱元璋的目標了,於是他也學了劉伯溫找到了胡惟庸。
胡惟庸是大明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一生與明朝初期政治緊密相關。
胡惟庸,字子中,南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是明朝初年的宰相,也是大明曆史上最後一位宰相。他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因才華出眾和忠誠而頗受寵信。曆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知縣、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職,逐步升至高位。
洪武三年(1370年),胡惟庸拜中書省參知政事,開始進入權力中樞。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他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在此期間,他憑借明太祖朱元璋的寵信,掌握了極大的權力。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甚至對不利於自己的奏章扣下不上報。他還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人,準備謀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塗節上書舉報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同時牽連大批元勳宿將,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
胡惟庸的一生充滿爭議,一方麵,他是明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為明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麵,他又因權力過大、驕橫跋扈而遭到人們的詬病。他的死標誌著明朝宰相製度的廢除,皇帝權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對後世政治體製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