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曆史的長河如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穿越千年,留下了無數英雄豪傑的足跡。在這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中,傑出的人物眾多,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稱心如意的。
劉浩嶼,正靜靜地坐在一個石桌旁,心中默默沉思著劉伯溫那段與朱元璋緊密相連的歲月。
此刻的劉浩嶼,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他凝望著遠方,眼前似乎浮現出了朱元璋的英姿颯爽,以及劉伯溫與這位偉大帝王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他深知,朱元璋的封爵之事,對於曆史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對於劉伯溫而言,卻意義非凡。
或許,有人會對劉伯溫的封爵感到不解。畢竟,劉伯溫,這位智謀無雙的軍師,曾在朱元璋許多重大決策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為朱元璋的霸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在封爵之時,他卻隻得了一個城義伯爵的封號,這其中的緣由,不禁讓人深思。
然而,劉浩嶼卻並不在意這些。他深知,真正的英雄,不在於封號的高低,而在於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劉伯溫的一生,都在為了大明的繁榮穩定而努力。在朱元璋的麾下,他盡心竭力,為帝王出謀劃策,為大明國家排除萬難。他的智慧與膽識,贏得了無數人的敬仰與尊重。
劉浩嶼坐在石桌旁,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能想象的到劉伯溫與朱元璋並肩作戰的日子,那些充滿硝煙與戰火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他們一起謀劃戰略,一起攻克難關,一起為大明的未來奮鬥。在那段歲月裏,他也許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明國家的力量與民族的榮耀。
然而,歲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那段輝煌的曆史已經成為了過去,現在已經是大明洪武八年了,……劉浩嶼坐在石桌旁,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他深知,劉伯溫雖然隻得到了一個城義伯爵的封號,但他在曆史的長河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智慧與膽識,將永遠被後人傳頌。
此刻的劉浩嶼,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靜靜地坐在石桌旁,聆聽著風吹過樹梢的聲音,感受著大自然的韻律。他的心靈仿佛得到了升華,他明白了生命的真諦與意義。他知道,自己的現在既然來到了大明,就要通過對大明曆史的了解,去做一些事情……
就這樣,劉浩嶼坐在石桌旁,默默地沉思著。最後劉浩嶼認為在當時的大明,朱元璋其實是一個鄉土氣息觀念十分濃重的一個人。
李善長是他的淮西老鄉,而且多年來李善長隻在朱元璋幕後做事情,從來沒有搶過他風頭,隻會埋頭做事情,這樣的李善長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是十分放心的。
相對於劉伯溫他隻是一個外鄉的浙東人,還有劉伯溫對事情的判斷比朱元璋還準確,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劉伯溫都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事情,劉伯溫也早就想到了。
自古以來就有奴大欺主的說法,換作任何一個人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江山已經穩固了,怎麼可能再容許自己的身邊有比自己還優秀的人存在呢?而且朱元璋和劉伯溫之前所做的決策並非安民保國之策,而是謀取元朝政權之策,劉伯溫計謀用來搞陰謀政變的時候十分有利。
再加上曆史上劉伯溫這個人的後黑學十分了得,後來朱元璋經常就會想起當時劉伯溫勸他不要去救韓林兒那件事情,從此朱元璋就對那件事耿耿於懷,誰知道將來劉伯溫會不會對他朱元璋也來同樣的一手呢?
所以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溫就已經很念舊情了……對於他的封賞就會低於其他幾個人,在大明的當時劉伯溫算是聰明一生糊塗一時,最後也注定他和朱元璋、李善長的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了。
……劉浩嶼又想到了大明的龍灣之戰,龍灣之戰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應天府的龍灣鎮一帶(今江蘇南京城郊)展開的戰役。
陳友諒原本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徐壽輝的手下,但他野心勃勃,殺死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建立了陳漢政權。
陳友諒勢力強大,從朱元璋或元朝朝廷手裏攻陷了許多城池,其勢力範圍擴展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區。
朱元璋的勢力相對較弱,僅相當於今江蘇、安徽的一小部分和浙江的中部、南部。
朱元璋麵對陳友諒的威脅,召集謀士商討對策。有人建議收複太平、退守鍾山或投降陳友諒,但這些建議均被朱元璋否決。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在龍灣埋伏兵力以伏擊陳友諒。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的建議,並令康茂才寫信給陳友諒詐降,引誘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