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通過曆史,劉浩嶼也知道在大明朝想要封官進爵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隻憑幾篇文章沒有真正的智慧、能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劉浩嶼是先鼓勵李修軍,然後想讓他認真的學習。
……大明建國後,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加封了六個公爵,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他自幼好學,有智謀,為朱元璋平定天下過程中他長期留守後方,為前線輸送糧草,被譽為朱元璋之“蕭何”。
在朱元璋率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長期留守後方,李善長統籌全局供給糧草。他還能主動安撫百姓,確保朱元璋的後方的穩定,並努力發展經濟,加強了當時明朝後方的防務。
這些措施為朱元璋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為前線輸送糧草,並在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後,主持追封朱元璋的先祖及冊立後妃、太子、諸王等大典。
李善長非常善於發掘優秀的人才,如宋思顏、郭景祥、胡惟庸等,都是通過他的舉薦成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他不僅能發掘人才,還能維護些人才的穩定與團結,確保了朱元璋人才隊伍的團結和穩定。
在建國初期,朱元璋將製定軍紀法度的事都交給了李善長。他積極整頓鹽法,設立茶法,恢複紙錢法,開礦治鐵,製定漁稅,革除積弊,迅速發展經濟。又在各地實行屯田製度,發展水利事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明朝的開創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李善長的這些貢獻使他被譽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並被封為享有免死特權的韓國公,位列諸公爵之首。盡管晚節不保,觸犯了朱元璋的底線,最終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但他在大明曆史上地位和貢獻仍然不容磨滅的。
魏國公徐達,字天德,出生於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是元末明初的名將。
徐達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在元朝末年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成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能征善戰,戎馬一生,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在鄱陽湖之戰中擊敗陳友諒,隨後揮師東征,滅了張士誠。在大明朝建立前夕被朱元璋任命為征虜大將軍,揮師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
徐達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北伐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他們共同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隨後移師西向,陸續攻取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徐達還參與了其他重要戰役,如解救被圍於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等等。
徐達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軍事上,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為妻,進一步鞏固了兩個家族之間的親密關係。徐達在明朝建立後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封號充分體現了他在明朝中的地位和貢獻。
他的後代們在明朝中也都有著不俗的成就和地位,他的兒子徐輝祖曾擔任過應天府守備,孫子徐鵬舉也是應天府守備之一。這些後代們都在明朝的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徐達的一生南征北戰,破虜平蠻,克複兩京,文封右丞相,武封大將軍,死後又封王。他不僅是謀略與勇猛兼備的軍事家,也是智商與情商雙高的人。徐達的謙遜和不居功自傲的性格使他深得朱元璋的榮寵,逃脫了兔死狗烹的厄運,成為繼衛青、李靖、郭子儀之後的又一完美名將。
鄭國公常茂,作為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子,繼承父親的功勳,雖未在開國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但繼承了父親的名望和地位。主要因襲承父親的功勳而位列公爵。
鄭國公常茂的貢獻相對有限。盡管常茂因其父親常遇春的功績和與朱元璋的深厚關係,而獲得了極高的地位和榮譽,但他個人的實際貢獻並不多。在軍事方麵,常茂雖然跟隨馮勝、傅友德等人多次出征,但他的戰績並不顯著。
常茂唯一值得一提的成就是在沐英平定雲南時,率人爬上懸崖,在山頂插上了大明的軍旗,這一行為擾亂了敵軍軍心。除此之外,常茂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突出,更多的時候是給朱元璋帶來了麻煩。
常茂的生活方式也備受爭議,他被人指責為紈絝子弟,有著花天酒地、驕奢淫逸、飛揚跋扈的毛病。此外,他還涉及奸汙衛軍妻女、與自己父親的妾室關係不清不楚等醜聞,甚至與自己的老丈人馮勝發生過衝突,最終導致不得不靠“詐死”來逃避責任。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他個人的聲譽,也讓他在大明曆史上的評價並不是太高……
曹國公李文忠,作為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貢獻。參與多次征戰,是明朝開國的重要功臣之一。
李文忠的母親是朱元璋的二姐,這意味著他是朱元璋的親外甥。在元朝末年,由於帝王暴虐無道、朝廷昏庸腐敗,天下大亂。朱元璋加入了元末農民起義軍,試圖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