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興農抑商(2 / 2)

貢士:在會試中取得成功的士人被稱為貢士。貢士是科舉考試中的高級別成功者,他們有機會參加殿試,並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官職。

其實明朝的科舉製度是一個複雜的體係,涉及到多個級別和類型的考試,每個級別的考試都有其特定的標準和要求。同時,士人的分類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同的士人可能因其學識、品德和官職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

劉浩嶼想到這些,就不再想了,反正他也不準備去做大明的官,要是自己參加科舉考試的話,他就會投其朱元璋所好,寫一篇興農抑商的文章。

原來,朱元璋深知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在元末天下大亂、戰爭紛起的背景下,整個社會處於極度疲敝的狀態,農業成為國家恢複和發展的重中之重。

通過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朱元璋及其繼承者如朱允炆、朱棣、朱高熾等,旨在通過扶植農業來恢複國力,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穩定。這種政策在明初70年被認為是大明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國家的恢複。

其次,朱元璋的興農抑商政策也是出於對國家根基的考慮。在古代,商業的繁榮可能會吸引大量勞動力放棄農業從事商業,導致農田荒蕪,動搖國家的農業基礎。

朱元璋認為,商業的發展會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對國家的長遠發展不利。因此,通過抑製商業的發展,可以確保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從而鞏固國家的農業基礎。

此外,朱元璋的興農政策還體現在對商業的嚴格控製和限製上。例如,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限製商民的出行和貿易活動,以及對商人進行嚴格的約束和管理。這些措施旨在減少商業活動對農業資源的競爭,確保農業資源的優先配置和國家糧食的安全等等。

所以朱元璋提倡興農抑商的政策是基於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考慮,通過扶植農業和限製商業活動來恢複國力、鞏固國家根基,並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

其實劉浩嶼認為,朱元璋開始的興農政策初衷是挺好的,到後來變成“重”農,大明朝到最後關頭都是被重農政策拖累了……現在劉浩嶼也知道自己和朱元璋是無法見麵的,他想改變大明的曆史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秋高氣爽的午後,劉浩嶼端坐在超市後院的石桌旁,手中輕握著一隻古樸的紫砂壺,茶香嫋嫋,彌漫在四周。他的目光遠眺,仿佛穿透了時空的界限,落在那遙遠的科舉考場之上。這時,他輕喚一聲,聲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小李,你過來。”

小李,本名李修軍,一個樸實的農家子弟,聞聲急忙上前,躬身行禮。劉浩嶼微微頷首,目光如炬,直刺人心:“李修軍,你可知我為何喚你至此?”

李修軍心中一凜,抬頭對上劉浩嶼深邃的眼眸,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他恭敬地回答:“劉公子,小人愚鈍,實不知公子有何吩咐。”

劉浩嶼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春風拂麵,溫暖而和煦:“大明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乃是國家選拔人才之盛事。你為何不去參加這些士人的考試,為自己謀求一個錦繡前程?”

李修軍聞言,麵色一黯,低頭歎道:“劉公子,非是小人不想去,實是家境貧寒,隻上了幾年的私塾,識得幾個字而已,又怎能與那些飽讀詩書的士子相提並論?”

劉浩嶼聞言,不禁搖了搖頭,語氣中充滿了惋惜:“你隻知自己識字不多,卻不知知識如海,無邊無際。隻要你願意學,我自會傾囊相授。”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你隻需將那些基本的字句識得,我便能教你如何寫出錦繡文章。今後你隻需背誦那幾篇文章,無論參加何種考試,你隻需將那些文章娓娓道來,我保你中得舉人,甚至貢士也並非不可能。”

李修軍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但隨即又黯淡下去,他低聲問道:“劉公子,你說的可是真的?我……我真的能考上嗎?”

劉浩嶼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他輕聲說道:“當然是真的。你看現在大明的國策,隻要你能考上士人,便可免除種地、經商之稅,從此你便是人上人,不必再受那風吹日曬之苦。若是考得好了,更可入朝為官,為國家社稷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修軍聽罷,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渴望。他抬頭望向劉浩嶼,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劉公子,我願意學!請公子你教我!”

劉浩嶼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站起身來,拍了拍李修軍的肩膀,語氣中充滿了鼓勵:“好!從今日起,你便是我劉浩嶼的弟子。我會親自教你識字、寫文章,助你走上科舉之路。”

夕陽的餘暉灑在兩人身上,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在這道影子的盡頭,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