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興農抑商(1 / 2)

次日,朝霞的餘暉尚未褪盡,劉浩嶼的身影已經悄然離開了繁華的應天府城,他踏著清晨的露水,回到了那個寧靜而質樸的王家村。這個他心中暫時的港灣,雖不繁華,卻承載著他的一些回憶與牽掛。

劉浩嶼穿過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樹,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倒流,他好像又回到了現代社會中的那個青澀的少年時代。……,他緩緩踱步,來到了自己的四合院前。那扇門,曆經風雨,卻依舊堅固如初,仿佛是在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他推開門,輕輕走了進去,院子裏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熟悉,卻又有些陌生。

他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袁忠,袁忠見到他,臉上露出了驚喜的笑容。劉浩嶼將自己在應天府的所見所聞和經曆一一向袁忠講述,然後,他麵色凝重地交代了一些重要的事情。袁忠聽後,默默地點了點頭,他知道,這些話語中蘊含著劉浩嶼深深的信任和期望。

交代完一些事情之後,劉浩嶼沒有多做停留,他轉身離開了四合院,向村後的山穀走去。山穀中,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麵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劉浩嶼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心中的煩躁和疲憊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緩解。

他走到一個隱蔽的角落,心念一動手上的空間戒指閃爍著淡淡光芒,戒指上刻著古老的符文,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他輕輕撫摸著戒指,眼中閃過一絲決然。然後,他催動法力,從戒指中瞬間飛出了兩具冰冷的屍體——周國豪和侯九明。

這兩個人的名字,對於劉浩嶼來說,是如此的熟悉,卻又如此的陌生。他們曾經是覬覦他的超市想先置他於死地的人,卻因為他們的貪婪走上了與他對立的道路。如今,他們躺在這裏,再也無法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解和懺悔了。

劉浩嶼看著這兩具屍體,心中沒有絲毫的波動。他緩緩地伸出手,掌心凝聚出一團熾熱的火球。那是他的怒火,也是他的決心。他要將這兩個貪婪者徹底毀滅,讓他們在大明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

火球在空中盤旋著,發出耀眼的光芒。劉浩嶼深吸一口氣,然後猛地一揮手,火球瞬間向兩具屍體飛去。隻聽“轟”的一聲巨響,火球與屍體相撞,瞬間爆發出熾熱的光芒和強大的能量。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凝固了,山穀中隻剩下火球爆炸的聲音和餘波蕩漾的漣漪。當光芒散去,那兩具屍體已經化為了灰燼,隨風飄散在空氣之中。劉浩嶼站在那裏,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仿佛要將這一刻永遠地刻在心中。

他知道,這一切的結束,也是新的開始。他將重新踏上自己的道路,繼續前行。而王家村,隻是他一個臨時的港灣,不會是他永遠的心靈歸宿和力量的源泉。

給袁忠留下來了一些銅錢,留作家裏的開支,劉浩嶼又回到了應天府城……

劉浩嶼回到應天府城時間不久,便聽說了大明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開始了,通過以前所學的曆史,他知道,在古時侯科舉考試的時間安排,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在唐朝和宋初,科舉考試通常每年舉行一次。然而,到了宋太宗時期,科舉考試的頻率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這種不穩定的頻率給士子備考應舉帶來了不便。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科舉考試正式確立為每三年舉行一次,這種“三年大比”的考試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末。此外,鄉試每3年進行一次,即在每12年中間的子、卯、午、酉年的秋天在各省的省會舉行,因此也稱為秋試或秋闈12。

大明的科舉考試流程,院試:這是科舉考試的第一級,麵向尚未入學的童生。院試前,有兩次預備考試,即縣試和府試,分別由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方可參加院試。院試及格者被視為“進學”,取得“生員”資格,俗稱秀才。

鄉試:在院試之後,更高一級的考試是鄉試。鄉試後來的大明是在北平(順天府)、開始是在應天府及各省省城舉行,由皇帝欽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每三年考一次,每逢子、午、卯、酉年舉行,考期在秋季八月,又稱“秋闈”。鄉試取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即每逢醜、未、辰、戌年,在應天府舉行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考期在春季二月,又稱“春闈”。會試取中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會試中舉的貢士,再到皇帝的宮殿中參加殿試(廷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一場策問。

在士人分類上,明朝社會的階層構成由上至下分為士人、地主、農民和工商人等。士人屬於最高階層,其身份地位主要由學識、品德和官職等因素決定。在科舉製度下,士人可以通過考試獲得不同的身份地位。

秀才:通過院試取得“生員”資格的士人,即秀才。他們是在科舉考試中的初步成功者,具有進一步參加更高級別考試的資格。

舉人:在鄉試中取得成功的士人被稱為舉人。舉人是科舉考試中的重要一步,他們獲得了更高級別的學識認可,並有機會參加會試和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