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要識時務,“喜新厭舊”不為過(2)(3 / 3)

在李唐王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見魏征頗有才華,便把他找來當做心腹,魏征忠心輔佐,李建成的勢力便愈來愈鞏固,豈料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閑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他說:“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曆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並封他為主薄,至此魏征算是真正地開始“發跡”了。

李世民即位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它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它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唐太宗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的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魏征就是在這種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裏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直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麵,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魏征以勇於勸諫而名垂史冊,他的理想和抱負也隻有在善於納諫的唐太宗李世民那裏才能得到施展,倘若換了別的帝王,魏征恐怕早就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了。

喜新厭舊,擇主依時而變,這些貌似貶義的詞語,在特定的條件下,便是向著正義和真理的方向前進,倘若你囿於世俗的偏見,到頭來被時代所拋棄的便是自己了,做人要有“心機”,“相時而動”,“喜新厭舊”便是其中之一。

6.擇主依時而變,還要懂得進退之道

在權力的角鬥場上總是血雨腥風,一著不慎便可能招致全盤皆輸甚至遭來殺身之禍。識時務之人應當懂得選擇明主,同時還應懂得做人的進退之道,隻知進不知退的人有可能“壯士一去不複返”,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在其《涼州詞》中寫道:“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確,戰爭的殘酷會讓那些遠征的戰士受盡磨難,甚至客死他鄉,陳陶《隴西行》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深閨夢裏人”便道出了戰爭的殘酷和辛酸。

相對戰場的明刀明槍,政治鬥爭的暗箭黑手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政治鬥爭很難見刀光劍影,卻依然是殺機重重,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戰死沙場還能落得個精忠報國的名譽,而倒在政敵或主子的刀下卻是隻能是加個“莫須有”的罪名而飲恨九泉了。

所以選擇明主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還要懂得進退之道,為了貪求功名,隻知進不知退的人,便極有可能馬失前蹄,難以終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