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山脈的形成過程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為古地中海。它經曆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裏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後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衝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較淺部分逐漸幹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今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隻是在過去的60萬年間,在更新世(160萬到1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脈才成為地球上的最高山脈。
大喜馬拉雅山脈一旦成為氣候屏障,北麵的邊際山脈便被剝奪了雨,變得就像西藏高原一樣幹燥。
整個山係的中樞是大喜馬拉雅山脈,高出永久雪線之上。山脈在尼泊爾達到最大高度;世界上14座最高山峰中的9座在該山脈,每座的高度都超過了7925米。它們從西到東依次是道拉吉裏峰(Dhaulagiri)、安納布爾納峰(Anna鄄purna)、馬納斯盧峰(Manaslu)、丘奧禹(ChoOyu)峰、加亞宗坎峰(GyachungKang)、埃佛勒斯峰、洛子峰(Lhotse)、馬卡魯峰(Makalu)和幹城章嘉峰(Kanchen鄄jungaI)。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
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曆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裏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麵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