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神秘的自然景觀(2)(1 / 3)

1855年11月,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成為第一個到達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瀑布之一。位於讚比西河上,寬度超過兩千米,瀑布奔入玄武岩海峽,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20千米以外就能看到。在1853年與1856年之間,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與一批歐洲人一起首次橫穿非洲。利文斯敦此行的目的顯然是希望非洲中部能向基督教傳教士們開放,他們從非洲南部向北旅行經過貝專納(現在的博茨瓦納),到達讚比西河。然後,他們向西到安哥拉的羅安達沿海。考慮到這條線路進入內陸太困難,他又調頭東向,沿著2700千米長的讚比西河航行,希望這條大動脈般的河流成為開拓中非的“上帝高速公路”。1856年5月他們到達莫桑比克沿海的克利馬內。就在這次旅行中的1855年11月,利文斯敦“發現”了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成為第一個到達這個瀑布的歐洲人(他初次聽到關於瀑布的事是在四年之前,他和威廉姆·科頓·奧斯威爾抵達讚比西河岸以西129千米處時)。當時他乘獨木舟順流而下,於11月16日抵達該瀑布,老遠就已看到瀑布激起的水汽。他登上瀑布邊緣的一個小島,看到整條河的河水突然在前方消失,利文斯敦寫道:“這條河好像是從地球上消失了。隻經過80英尺距離,就消失在對麵的岩縫中……我不明所以,於是就戰戰兢兢地爬到懸崖邊緣,看到一個巨大的峽穀,把那條1000碼寬的河流攔腰截斷,使河水下墜100英尺,突然壓縮到隻有15~20碼寬。整條瀑布從右岸到左岸,其實隻是個在堅硬玄武岩中的裂縫,然後從左岸伸展,穿過三四十英裏寬的丘陵。”後來利文斯敦指出那時低估了瀑布的寬度和高度。他認為這些瀑布“是我在非洲見過的最壯麗景色”。他又寫道:“……除了一團白色雲霧之外,什麼也看不見。那白練就像是成千上萬的小流星,全朝一個方向飛馳,每顆流星後都留下一道飛沫。”第二天利文斯敦回到他第一次觀看瀑布的小島(現名為卡澤魯卡或利文斯敦島),種下桃、杏核和一些咖啡豆。他還在一棵樹(據說是猴麵包樹)上刻上日期和自己名字的簡寫。他後來承認這是他在非洲唯一一次做出的無聊事。奇怪的是,探險家們並沒有因這個重大發現而興高采烈,盡管他後來對此事有“如此動人的景色一定會被飛行中的天使所注意”這樣的描述。對利文斯敦而言,這瀑布實質上就是一垛長1676米、下衝107米的水牆,也是基督教傳教士們試圖到達內陸土著村落的實際障礙。對他而言,旅行的重點是找到瀑布以東的巴托卡高原。如果讚比西河被證實是可全線通航的話(它不能通航),在他看來,這一地方可作為潛在的居民點。盡管他以感覺有所“進展”的方式表達對發現瀑布的失望,但利文斯敦還是承認瀑布是如此壯觀,以至於用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它。1860年8月他率探險隊第二次來到瀑布,測量峽穀的深度。他垂下一條綁了幾顆子彈和一塊白布的繩子。“我們派一人伏在一塊凸出的懸崖上看著那小白布,其他的人放出了310英尺長的繩子,那幾顆子彈才落在一塊傾斜而凸出的岩石上,那裏距下麵的水麵可能有50英尺。當然水底還要深。從高處下望,那塊白布隻有錢幣大小。”因此他估計峽穀有354英尺(108米)深,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

瀑布的形成原因揭秘當讚比西河河水充盈時,每秒7500立方米的水洶湧越過維多利亞瀑布。水量如此之大,且下衝力如此之強,以至引起水花飛濺,遠達40千米外都可以看到。彩虹經常在飛濺的水花中閃爍,它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

離瀑布40~65千米處,人們可看到升入300米高空如雲般的水霧。維多利亞瀑布的形成,是由於一條深邃的岩石斷裂穀正好橫切讚比西河。斷裂穀由1.5億年以前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維多利亞瀑布最寬處達1690米。河流跌落處的懸崖對麵又是一道懸崖,兩者相隔僅75米。兩道懸崖之間是狹窄的峽穀,水在這裏形成一個名為“沸騰鍋”的巨大漩渦,然後順著72千米長的峽穀流去。非洲第四大河的讚比西河滾滾流到這裏,在寬約1800米的峭壁上驟然翻身,萬頃銀濤整個跌入約110米深的峽穀中,卷起千堆雪,萬重霧,隻見雪浪騰翻,湍流怒湧,萬雷轟鳴,動地驚天,濺起的白色水霧,有如片片白雲和輕煙在空中繚繞,巨響和飛霧可遠及15千米。大瀑布所傾注的峽穀本身就是世界上罕見的天塹。在這裏,高峽曲折,蒼岩如劍,巨瀑翻銀,疾流如奔,構成一副格外奇麗的自然景色。大瀑布傾注的第一道峽穀,在其南壁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峽穀,把南壁切成東西兩段,峽穀寬僅60餘米,整個讚比西河的巨流就從這個峽穀中翻滾呼嘯狂奔而出。大瀑布的水汽騰空達300餘米高,使這個地區布滿水霧,若逢雨季,水沫凝成陣陣急雨,人們站在這裏,不消幾分鍾,就會渾身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