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3 / 3)

韓謙要求新成立的雍州行省,關注渭河兩岸的林草及水土保持之事,但下遊已經被泥水沉澱抬高的河床,要怎麼治理,卻是難題。

道理很簡單,後世已經總結,主要集中在“束水攻沙、分洪淤灘”八字之上。

然而,沿禹河兩岸,如何去修造能將水勢夾住、使之湍急起來的堅固窄堤,以及在兩岸必要處留下泄洪、分洪的緩衝帶,則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

為之,韓謙去年直接在右內史府之下設立禹河都水監,研究治理禹河水患的問題,這時候計劃在孟州設置一個專門的衙署,將一些工作現在就著手準備起來,而不是等到徹底收複河淮地區之後再考慮這些。

“孟州境內,多為大梁子民,此前為叛軍、胡虜所侵,生存艱苦,都水監衙署集中精力,將孟州境內的水患根治掉,不僅地方錢糧有增益,民眾得其便,也會盡數歸心……”

韓東虎身兼孟州府製置使,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軍事防務上,晉南戰事要是順利結束,他也必然要從孟州調離。

韓謙的這番話,主要還是給都水監以及安吉祥、顧明府等地方官員聽的。

這時候一艘官船往南關河碼頭停泊過來,韓東虎眺望過來,道:“應該是馮翊大人,陪同蜀使曹幹過來了。”

“那我們去南關河橋,等他們過來。”韓謙道。

南關河橋早初是一座浮橋,李秀馳援垣曲,便是奪南關河橋通過孟州南部地區西進,此時在浮橋附近,一座長逾百步的鐵橋梁正在架設中……

這座鐵橋梁貫通之後,重載馬車往東有驛道通往衛懷等地,而沿南關河東岸,亦可走陸路前往沁陽,繼而將作戰物資直接抵達太行陘的南口。

鐵橋梁以混凝土柱為橋樁,當前的橋梁以重載馬橋雙向行駛為標準,寬八步,以後世的眼光看異常狹窄,但在當世卻要算大型工程了。

何況大梁目前每年都要造好幾十座這樣的鐵梁橋,所體現的國力就更叫人瞠目結舌了。

曹幹在馮翊的陪同下,下船後換乘馬車,沿南關河西岸的渣土道北行六七裏,趕到南關河橋,與韓謙見麵。

趙孟吉歸降洛陽之後,韓謙三月份曾遣陳致庸、王樘二人代表大梁,出使成都府見王邕,告之有一部分歸附將領、武官,希望返回蜀地定居,韓謙同時也希望將一部分將領武官的家遷到孟州、洛陽定居,以歸化人心。

王邕對陳致庸、王樘禮遇有加,也沒有要撕破臉的意思,但對韓謙的這一要求卻置之不使。

陳致庸、王樘在成都府逗留了一個月,就直接趕到敘州,接替任屆期滿的喬維閻、張廣登出任敘州府知事及兵備使,大梁與蜀國的關係勉強維持現狀。

卻也不是王邕或曹幹、景瓊文等幾個近臣態度如此堅決,實質是麵對梁軍在北線連連斬獲大捷,蜀國內部將臣對梁蜀關係就產生極大的分歧。

國與國之間,終究是利益為先,兩國盟約得以維持的基礎,最為重要的是誰都沒有誰吃下誰,或者即便是弱者,也要有令對方投鼠忌器的底氣與實力。

沒有誰會認為梁蜀盟約能永久都不變質的維係下去。

軹關陘一役,梁軍重創蒙軍的消息傳到成都府,對蜀國君臣的驚憂是難以想象。

王邕、曹幹、景瓊文他們當然知道韓謙治理之下的棠邑軍戰鬥力極強,但河洛形勢如此笨拙,三麵受敵,韓謙前往洛陽禪繼大梁國主之位,接手又是殘地、又是殘兵,何況兩軍融合又絕非容易之事,彼此之間的猜忌最難化解。

他們原本以為韓謙即便能勉強守住河洛,也必然是苦苦支撐,或許需要煎熬十數二十年,才有機會稍稍使局麵改觀過來。

蜀國當時猶不猶豫的選擇往渝州增兵,以威脅楚國的西翼,也極為爽利的同意梁國從川北采購糧穀運入梁州,幫梁州軍民度過饑荒,當時就是擔心韓謙不能在河洛撐住,致使河洛、漢中悉數落入蒙軍之後,接下來蜀地會遭蒙軍鐵騎的踐踏。

他們怎麼都沒有想到,韓謙不僅守住了河洛,不僅順利完成兩軍的融合,順利將朱裕留下來的一批舊臣前將都很好的用於麾下,甚至接連斬獲大捷。

他們沒有想到蒙軍會如此不堪一擊。

軹關陘一役,看似梁國新增的疆域、人口並不是十分的多,但王邕、曹幹他們心裏清楚,梁蜀之間的力量對比,實際上發生極大的變化,平徹底往梁國傾斜過來。

當然,即使沈漾遣私吏薛若穀秘密趕到成都府見王邕、曹幹等人,希望能與蜀國聯手中斷與梁國的商貿往來,中斷梁國繼續通過傾銷商貨,從楚蜀兩國吸血。

即便王邕、曹幹等人對日益強大的梁國越發警惕,但到直接撕毀盟約,他們也深知其中的風險有多大。

當年借助韓謙用謀,將王孝先、趙孟吉七萬精銳蜀兵封鎖在關中,王邕才成功發起兵敗,繼而坐穩蜀主的位置,這些年也招募健勇,新編十二萬禁軍分駐各地。

不過,他們心裏清楚,新編的十二萬蜀禁軍,不要普通兵卒了,從高級將領到中下層武將,經曆過血腥戰事嚴峻考驗的,也是極少。

太上王開創蜀國基業帶出來的宿將老卒,幾乎都在王孝先、趙孟吉兩人的軍中。

特別是李知誥率部進入成、武兩州,梁軍有四條通路與蜀地接壤,這種情形下,王邕、曹幹得吃下多大的膽子,才能下決心跟梁國翻臉?

在楚國做出表率之前,他們隻能暗中與楚國保持更密切的聯係,而對敘州及梁州保持更高度的警惕。

送還蜀將兵卒之事,王邕、曹幹他們自然也不會應允,誰知道韓謙會埋下多少釘子滲透進蜀地?

把蜀將兵卒的家,白送給梁國,增強梁國的實力,他們更不會幹。

要形勢發生進一步的變化,那就是在趙孟吉歸降梁國之後,韓謙遣李知誥、馮宣、孔熙榮、荊振四路兵馬僅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收複關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