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38章 最後歲月(2)(10:42)(2 / 3)

於若木點頭說,確實,陳雲很喜歡竹子。在杭州,陳雲常去雲棲竹徑。到了那裏,陳雲心曠神怡,真可謂“雲”棲“竹”徑。

陳雲愛竹子的剛直,也愛竹子的儉樸。

陳雲的另一愛好是評彈。多年來,陳雲作為一位“老聽客”,跟評彈界有著許多交往。

早在1960年,陳雲在上海開會時,聽了餘紅仙用評彈演唱的毛澤東懷念楊開慧的詞《蝶戀花》之後,大為讚賞,向周恩來推薦。周恩來聽了,也非常讚賞。於是,這一節目走紅全國,後來,以致招來江青的妒恨——因為毛澤東的詞所頌揚的是他的前妻“驕楊”(楊開慧)。

1981年4月5日,陳雲曾與上海市評彈團負責人作了題為“出人、出書、走正路”的談話。

陳雲說:

對於你們來說,出人、出書、走正路,保存和發展評彈藝術,這是第一位的,錢的問題是第二位的。

走正路,才能保存和發展評彈藝術。要以正派的評彈藝術,打掉藝術上的那些歪風邪氣。要出人,出書。出人,不一定要求一下子出十幾個,能先出三五個人就很好,逐步提高,逐步增加。過去,藝人大都是千方百計鑽研藝術的。藝術必須靠自己集中心力去鑽,勤奮出人才,同時還要有競爭。

1983年12月,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了《陳雲同誌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一書。

在陳雲晚年,評彈界每周向他提供的評彈新節目錄音帶不下於10小時。陳雲總是抽時間聽,聽畢,還往往托人告知他的意見。

陳雲很喜歡上海評彈團徐檬心創作的新書《真情假意》,甚至聽了不下40遍!

陳雲晚年,除了喜歡聽評彈之外,還有兩個愛好:

一是每日練書法。陳雲從小就喜歡練字,尤其是在商務印書館,往外寄書,陳雲總是在郵包上端端正正寫毛筆字。到了晚年,陳雲把練字變成健身之法,所以經常用毛筆寫大字。

二是雙手不離“健身球”。陳雲的“健身球”是兩個核桃。

陳雲女兒陳偉華記得,父親陳雲70多歲的時候,醫生建議他多活動活動關節。當時,陳偉華還在北京懷柔辛營公社的農村小學工作,那裏盛產核桃,所以她每年放假回家都帶一些核桃。陳偉華回憶說:“後來父親問,能不能從農村找兩個核桃,用來活動手部關節?我回去跟我們公社的老鄉說了,他們就從核桃裏一挑再挑,選出兩個特別勻稱的、個大的核桃送給父親。父親看了特別高興,以後這對核桃就放在他的沙發旁邊,聽評彈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有秘書給他讀文件、讀報紙的時候,他手裏就拿著核桃,後來都磨得發亮了。父親常常對家人講,‘這就是我的健身球’。”

雖說陳雲晚年漫步西湖,聽聽評彈,仿佛遠離中國政壇,然而陳雲畢竟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早在1991年,他就提醒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現在,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利用所謂的各種名目包括強身健體為名,弄出了一些組織,和舊社會的‘反動會道門’沒有什麼區別,我以前在上海和這一類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打過交道,他們實際上是社會的毒瘤,很能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危害性很大,一旦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建議中央的一線領導幹部不要輕視這類問題,一發現苗頭,就堅決打擊,不要手軟!”

8年之後——1999年4月25日——爆發了法輪功成員聚眾包圍中南海事件。事後,江澤民感歎道:“陳雲同誌很早就對這類問題洞若觀火。”

夫人於若木成了營養學家

在陳雲晚年,他的夫人於若木常以營養學家的身份在社會上出現。她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民以食為天”。

例如,1993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前夕,她發表談話,讚賞上海牛奶公司專為中小學生供應“課間牛奶”。她說:

“牛奶是一種非常好的東西,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比這項投資更重要的投資了:那就是把牛奶送進兒童的嘴裏……”

我問起於若木怎麼會成為營養學家的。

於若木說,早在抗日戰爭前,北京的燕京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就設有家政係,家政係裏設有營養科。她的二姐去日本留學時,大姐曾建議她去學家政係,但是二姐因二姐夫學化學,結果去學化學了。當時,於若木曾希望有機會學家政係,但是後來去了延安,也就沒有機會去學家政了。

“文革”中,在“五七幹校”,幹部們營養不良,加上又不講衛生,往往用剛剛拿過飯票的手去拿饅頭,肝炎大流行。這時,於若木想從事營養學研究,但是在那樣的年月,談何容易。

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工作的於若木訪問了許多營養學家,開始著手營養學方麵的調查、了解、研究。她常常口問手記,記錄速度相當快,能夠很完整地記錄專家們的談話。她向專家們學習,漸漸地也就深入到營養學領域。

1982年,在於光遠等主持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討論會上,於若木強調“民以食為天”,作了關於重視、發展營養學的發言,受到會議的重視。不久,內刊《調查與研究》發表了於若木的發言。王任之同誌讀後,覺得很好,便推薦在1983年第17期《紅旗》雜誌上以“營養——關係人民體質的大事”為題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