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若木的文章,使營養學的問題引起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注意。
於若木指出:“人民的營養狀況如何,是關係到人民的體質強弱,關係到民族繁衍昌盛的大事;人民的營養狀況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和科學文化發達程度的標誌。發展體育運動是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手段,而改善營養則是增強人民體質的物質基礎。”
於若木的文章闡述了這樣的一些觀點:
營養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問;
營養普查是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滿足人民對蛋白質的需要是重大的課題;
要按照合理的營養配製食品。
於若木的這篇文章在1984年榮獲“優秀理論文章”獎。《營養學報》於1984年12月在第6卷第4期予以全文轉載。
從此,於若木更加深入地研究營養學,發表了許多論文,如《關心嬰幼兒的健康成長是當代人的天職》《食堂和營養配餐》《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等。對於學生的營養午餐、對於大眾快餐、對於宣傳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對於嬰兒的斷奶食品、對於形成兒童保健網絡等,於若木都給予關注並發表許多重要意見。
其中,特別是對於“護苗係統工程”,於若木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為加強廣大學生的營養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強調要培養“更健康的下一代”。她說:“保護兒童的運動是人類進步的運動,是人類良知的體現。兒童營養學家、兒科醫生、兒童食品專家,以及這一領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切為兒童的健康作出貢獻的人們,都在從事著一項神聖的事業。他們的工作常常是默默無聞的,有時又是十分艱苦的,意義卻是極其重大的。因為他們是為未來而工作,是為創造下一世紀的文明打基礎。”
於若木關心下一代,成為“護苗”的一位辛勤園丁。
在1986年評高級職稱時,於若木被正式評為研究員。所以,有的報紙上稱於若木為“營養學教授”,便是這麼來的。
我問於若木,陳雲對她的營養學研究工作持什麼態度。
於若木用四個字回答:“尊重,支持。”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在采訪於若木時,我又問起一個特殊的問題:於若木作為一位營養學家,是怎樣從營養學的角度照料陳雲的呢?
於若木說,陳雲同誌的飲食其實很簡單。陳雲體弱而能長壽,除了大夫們的精心護理之外,可以歸結為8個字,即“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談起起居,於若木說,1950年代陳雲工作非常繁忙,常常早班接中班,中班接夜班。
陳雲一度累垮了,不得不向中央請假休息。這時,陳雲很注意鍛煉身體,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比如打太極拳,也打乒乓球、台球。
毛澤東曾建議陳雲每天用冷水擦身體。從1953年至1979年,陳雲堅持冷水擦身達26年。
步入晚年,陳雲主要是靠散步、做體操、懸腕練字來鍛煉身體。他每天散步,上午半小時,下午20分鍾。他自編了一套體操,以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
他到了晚年,才真正做到了“起居有時”。
通常,陳雲在每天晚上11時做就寢的準備工作,11時半上床,12時左右就睡著了。翌日早上8時起床,8時半進早餐。中午要午睡。
陳雲原本和家人一起進餐,步入晚年之後,由於他的飲食與家人不同,也就分開單獨進餐。
他的早餐,從喝一杯牛奶改為喝一杯豆漿,這主要是考慮到豆漿無膽固醇,更適宜於老年人飲用。另外,他還吃兩片麵包,喝一碗稀飯,吃12粒煮花生米。
於若木說,陳雲的中餐和晚餐也很簡單,中午一葷一素,晚餐一個豆製品、一個蔬菜。米飯中午2兩、晚上1.5兩,幾十年如此。
除了接待外賓,陳雲幾乎不出席應酬性的宴會。
陳雲很注意節約,每一回都吃光菜,連湯都喝得幹幹淨淨,從不浪費。陳雲晚年在上海,有人給陳雲送魚翅。陳雲說:“我這麼一大把年紀的人,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什麼味道,你們搞魚翅這麼貴的東西給我真是浪費。”
於若木說,家裏的事我管,我是家裏的管家,我管家的時候,定買菜的單子是我定,每天的食譜也是我定,每天做什麼菜,我開單子,由廚師來做。每天晚上我還記賬,一個月還結一次賬,幾個月我還做一次總賬,結一次總賬。
陳雲的菜譜,大體上做到一個星期內不重複——除了早餐“千篇一律”之外。
陳雲是南方人,喜歡吃點帶魚、黃魚,也愛吃上海的“鱔糊”以及“爛糊肉絲”。豆製品是他的常備菜,不過,總是變點花樣給他吃,比如,做豆腐幹絲、上海的“百頁包肉”,還有豆瓣泥,等等。
此外,總是給他炒點青菜、大白菜。所以,他的飲食很簡單。
陳雲每頓中飯吃2兩米飯,晚餐則吃1.5兩米飯。不過,由於他的牙齒不好,對於飯的軟硬要求頗為“嚴格”。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