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38章 最後歲月(2)(10:42)(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其實,陳梁在護送陳雲出川的時候還是一位革命者。{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倘若他那時候就是叛徒,陳雲怎麼可能平安出川呢?

看待一個人,不能以後來論當初。中共“一大”代表陳公博、周佛海後來淪為漢奸,但是在1921年的時候是共產主義者。人畢竟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以他們的後來就認定他們作為中共“一大”代表時就“動機不純”,就要把他們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所做出的貢獻一筆抹殺。

應當說,陳梁護送陳雲出川,也是立了一功,不能把他一筆抹殺。

據時任冕寧縣工委書記、縣革命委員會主席,解放後曾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野蘋回憶:“送陳雲去成都的兩個人中有一人是冕寧沙壩人,叫陳梁,這個人我認識。”

隨著政治環境的寬鬆,陳梁終於又被重新提起:護送陳雲出川不是席懋昭一個人,而是席懋昭與陳梁兩個人。

在杭州和上海過著離休生活

雖然陳雲年事已高,很少公開露麵,但是外界仍高度關注著這位對中國命運產生過極大影響的老人的一舉一動。

早在1987年,久未露麵的陳雲引起港台媒體的猜疑,紛傳陳雲病重。

1987年4月4日上午10時左右,正在杭州的陳雲來到西郊被列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雲棲竹徑”,在那裏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植樹。天氣還有點涼,陳雲卻取下帽子。警衛員勸他戴上帽子,陳雲說:“戴帽子照相看不清楚。”向來為人低調的陳雲,很少這樣擺好架勢讓記者拍照、錄像。過了幾天,薄一波到杭州看望陳雲,說:“我在電視裏看你種樹,使勁還挺大哩。”陳雲笑道:“台灣報紙說我‘半身不遂’,香港報紙說我是‘重病在身,臥床不起’。老漢走路還可以嘛,還可以種樹嘛。”薄一波也笑了,說道:“植樹辟謠,謠言不攻自破呀。”在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政治風波,引起陳雲的高度關注,他態度鮮明,讚同鄧小平采取堅決的措施。

1989年5月26日,陳雲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

關於反對動亂問題,我講兩點意見。

第一,現在是關鍵時刻,不能後退。如果後退,兩千萬革命先烈用人頭換來的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會變成資本主義的共和國。

第二,我們作為老同誌,現在就是要堅決擁護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堅決擁護李鵬同誌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首都黨政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同時,要主動地多做幹部和群眾的工作。

1990年5月25日,陳雲在寫給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會的信中,又這樣指出:

1989年的這場風波,是建國以來發生過的非常複雜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們黨內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一場特殊的政治鬥爭。當時中央常委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加上中央有些報紙進行了錯誤的宣傳,使得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領導同誌都不了解真實情況。所以我主張,對於這場政治鬥爭,應該采取正確的黨內鬥爭方針來處理。就是說,應該從全局的觀點,即從黨的最高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來處理。對犯有錯誤的同誌的審查,應該是實事求是的。

當然,對於那些觸犯法律的,應當依法懲辦。

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開“七大”的時候,一些犯過錯誤的同誌還是被選進中央委員會,李立三同誌就是其中的一個。去年我們撤銷了趙紫陽同誌黨內的一切職務,但並沒有開除他的黨籍。對於胡啟立同誌,仍然保留中央委員。

我認為這樣做是很好的,是有利於安定團結的,有利於教育團結絕大多數人的。中國現在是11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動亂不得。

陳雲還指出,動亂表現在社會上,但根子在黨內。陳雲看人,入木三分。

陳雲對胡耀邦的評價是:“不懂經濟,但是,抓黨建工作是把好手;為人正派,然而,有些時候,重大方針搖擺不定。不適合主持全麵工作。”

陳雲對趙紫陽的評價是:“一貫追求西方的所謂自由經濟,其實根本不懂,為人疏闊,愛聽信左右,不夠實事求是,關鍵時刻走到中央的對立麵去了……”

這場政治風波之後,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由江澤民主持。

江澤民出任總書記,用鄧小平的話來說,算是完成了從第二代中共領導集體向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

在中共“十四大”之後,陳雲過著離休生活。

陳雲是南方人,習慣於南方的氣候。晚年,每到秋天,他常住杭州和上海,往往在南方過冬,住大半年。從1977年至1992年,陳雲幾乎每年都來杭州,住上一兩個月、三四個月。他常住在緊挨西湖的汪莊,很喜歡美麗而又寧靜的西湖。

自1993年起,由於他的健康狀況大不如前,醫生認為西湖邊上的空氣太潮濕,而且杭州的醫療條件畢竟不及上海,所以建議他常住上海。此後,他便沒有再來杭州。但是,他仍每日喝杭州的龍井茶。

陳雲在杭州,最愛去的地方是雲棲竹徑。1983年5月11日,陳雲題寫了“雲棲竹徑”4個大字。這4個字,後來被刻在石碑上,豎立在杭州雲棲竹徑景區。

筆者在采訪於若木時注意到,陳家所用的白瓷茶杯上繪著墨竹。我問於若木,這是不是因為陳雲喜歡竹子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