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德高望重(2)(3 / 3)

……

很顯然,陳雲同誌的意思,不過是搞活經濟要有國家計劃的指導。“籠子”也不是死的,可以調整,即對計劃進行修改。我想,讀了這些話,是不應該再有什麼誤解的了。至於某些海外報刊不懷好意的指責,用得上一句格言,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遲愛萍在《陳雲與社會主義新時期經濟》一文中,闡述了陳雲“籠鳥之說”的四層意思:

第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搞活經濟的政策,效果顯著。今後要繼續實行搞活經濟的政策,繼續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第二,搞活經濟,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不能離開計劃的指導,不能擺脫國家的計劃。

第三,國家計劃要適應搞活經濟的需要,要允許經濟活動在盡可能廣闊的領域內活動。

第四,國家計劃本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經常修改。

所以,陳雲的那一番話,主要涉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係,並不是談經濟和社會製度的關係。

中國的經濟模式,原本照搬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陳雲在多年的經濟實踐中,已經發現照搬蘇聯模式是不行的。

陳雲早在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上,就已經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在工商業經營方麵,國家與集體經營為主,個體經營為輔;

在生產計劃方麵,計劃生產為主,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輔;

在社會主義統一市場中,國家市場為主,自由市場為輔。

陳雲的這一“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曾被中共“八大”所接受,其中的基本點被寫入了中共“八大”決議。

隻是後來中國不斷向“左”轉,陳雲的這一思想遭到了否定。

經過“文革”大災大難之後,在1979年3月8日,陳雲所作的《計劃與市場問題》講話,對曆史的教訓進行了反思。

陳雲說:

1917年後蘇聯實行計劃經濟,1949年後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都按照馬克思所說的有計劃按比例的理論辦事的。

當時蘇聯和中國這樣作計劃工作是完全對的,但是沒有根據已經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經驗,對馬克思的原理(有計劃按比例)加以發展,這就導致在計劃經濟中出現的缺陷。

60年來,無論蘇聯或中國的計劃工作製度中出現的缺點,隻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所謂市場調節,就是按價值規律調節,也就是經濟生活中的某些方麵可以用“無政府”“盲目”生產的辦法來加以調節。

現在的計劃太死,包括的東西太多,結果必然出現缺少市場自動調節的部分。

計劃又時常脫節,計劃機構忙於日常調度。因為市場調節受到限製,而計劃又隻能對大路貨、主要品種作出計劃數字,因此生產不能豐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單調。

陳雲還指出:

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經濟必須有兩個部分:

一、計劃經濟部分(有計劃按比例的部分);

二、市場調節部分(即不作計劃,讓它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進行生產,即帶有“盲目”的調節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既掌握了政權,又有了第一部分經濟,就能夠建設社會主義。第二部分隻能是有益的補充(基本上是無害的)。

應當說,在1979年,在計劃經濟理論盛行的年月,陳雲說這樣的話,為打破計劃經濟的一統天下,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後來,1988年10月8日,陳雲在與中共中央負責人談話時,這樣說及他當時的意見:

我在1979年3月說過,60年來,無論蘇聯或中國的計劃工作製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隻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

所以,我們需要改革。但在改革中,不能丟掉“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經濟這一條,否則整個國民經濟就會亂套。

在關於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的關係上,陳雲的意見和鄧小平的意見是一致的。

鄧小平在1989年6月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這樣指出:

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不能改。實際工作中,在調整時期,我們可以加強或者多一點計劃性,而在另一個時候多一點市場調節,搞得更靈活一些。

以後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鄧小平還指出: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正確評價毛澤東

可以說,在20世紀,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人物是毛澤東。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