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德高望重(2)(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陳雲依據過去的教訓,再三告誡人們,在經濟建設上務必防“左”,務必吸取“左”的教訓:

必須指出,開國以來經濟建設方麵的主要錯誤是“左”的錯誤。(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1957年以前一般情況比較好些,1958年以後“左”的錯誤就嚴重起來了。這是主體方麵的錯誤。

代價是重大的。錯誤的主要來源是“左”的指導思想。在“左”的錯誤領導下,也不可能總結經驗。

陳雲提醒人們:

決不要再作不切實際的預言,超英趕美,等等。

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

陳雲以為,開放改革是新事情,缺乏經驗。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摸著石頭過河”。

陳雲的原話是這樣的:

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

陳雲此言一出,許多人對“摸著石頭過河”不以為然。

陳雲對人們的議論也不以為然,他依舊在不斷地強調“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性。

陳雲一次一次地強調謹慎的重要性:

做好經濟工作,一定要謹慎從事,毛毛草草而發生錯誤和穩穩當當而慢一點相比較,我們寧可采取後者。尤其是處理全國經濟問題,更須注意這一點。所謂謹慎從事,就是說,製定一項經濟政策,采取一個重要措施,都需要瞻前顧後,權衡利弊,而不能頭腦一熱就做決定。

這“瞻前顧後,權衡利弊”,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注釋,同時也是陳雲性格的體現。陳雲一生,向來“穩穩當當”,從不“毛毛草草”。所以,這一段話,是陳雲自身形象的生動寫照。

陳雲強調“寧慢勿急”:

一切引進項目,都必須有專家參加,必須是領導幹部和專家共同商量。

不同方麵的專家,往往有不同的意見,要注意和考慮各方麵專家的意見。

必須作出幾個比較方案,擇優選用。

定案時寧慢勿急。

陳雲提醒人們:“我們是10億人口、8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看到這種困難。現在真正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的人還不多。”

當時,許多人熱心於借外債。陳雲這麼說及:

出國考察的人回來吹風,上麵也往下吹風,要引進多少億,要加快速度。無非一個是借款要多,一個是提出別的國家8年、10年能上去,我們可不可以再快一點。有些同誌不大好講話,務虛會上很少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可以向外國借款,中央下這個決心很對,但是一下子借那麼多,辦不到。有些同誌隻看到外國的情況,沒有看到本國的實際。我們的工業基礎不如它們,技術力量不如它們。有的國家和地區發展快,有美國的特殊照顧。隻看到可以借款,隻看到別的國家發展快,沒有看到本國的情況,這是缺點。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債,靠不住。

陳雲說,他並不反對借外債,“可以借不吃虧的外債”。

他提醒人們,有的外債“年利息高達15%左右”。他形象地加以比較說:“過去當鋪年息是18%!”

陳雲的話,有很多是頗有價值的,在當時也是起了很好作用的。

為棘手的寶鋼問題拍板

在重新主管中國經濟之初,陳雲這位“調整大師”又一次確定了調整的方針。

經過十年“文革”,中國經濟蒙受極大的摧殘,在華國鋒主政時,又急於求成,新上了一大批建設工程。當時,全國正在上馬或者已經上馬的大的建設項目達1700多個,小的則有幾萬個。可是,中國的經濟能力有限,承受不了這麼多新建項目。

“調整大師”下令調整,把許多項目緩建或下馬。

陳雲在調整中,遇到了最為棘手的問題——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的建設問題。

建設寶鋼,是華國鋒主政時定下的大型建設項目,這一項目已經在1977年倉促上馬,1978年12月13日破土動工。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華國鋒受到批判,這一項目也引起爭論,認為這是華國鋒“貪大求洋”。

在紛紛議論之中,可以歸結為三類意見:

一是停建;

二是立足國內,買技術,買專利,買關鍵設備;

三是全部從日本進口。

眾望所歸,人們企求陳雲“拍板”。

中共中央也決定,委托陳雲對寶鋼問題作出決策。

這時,形勢十分逼人。寶鋼已經與外商草簽了一攬子合同,大批的引進設備正在運往上海寶山。如果要停建的話,中國將要蒙受沉重的經濟損失;如果繼續上馬的話,又得付出巨大的資金。可謂已成了騎虎之勢,進退兩難。受命拍板的陳雲,卻照樣保持“穩穩當當”的作風。他先是在北京聽取各種意見。

他先請薄一波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聽取搞過鋼鐵工作的幹部的看法,在北京又仔細研究了中央7個部委有關寶鋼建設的意見。之後,於1979年5月底專程到上海實地調查,聽取上海市和市冶金局領導幹部以及上海一、三、五鋼廠廠長、副廠長、總工程師的意見,並與他們進行討論。他還派秘書到寶鋼工地的現場找工程指揮部的技術人員了解情況,並親自與寶鋼的領導幹部進行深入探討。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他還非常注意收集鋼鐵工業發達國家在不同時期所采用的做法的資料。回到北京之後,他又一次聽取了冶金部領導班子的意見,並召開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工作會議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