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經濟專家(3)(2 / 3)

這“跌了大筋鬥”的,就是高崗和饒漱石。

1954年2月6日至10日召開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勝利地粉碎了高崗、饒漱石反黨篡權的陰謀活動,這是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之後第一次黨內的尖銳鬥爭。毛澤東當時在休假,沒有出席會議,會議由劉少奇主持。

1952年底、1953年初,高崗和饒漱石分別從東北和華東調往中央,擔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和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高崗稱中共中央存在“圈圈”和“攤攤”,欲取代劉少奇和周恩來,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並擔任政務院總理。

高崗聯合了饒漱石,又在暗中聯絡了林彪。

1953年12月,當毛澤東提出在他休假期間委托劉少奇代理中央主席,高崗便私下活動由他代替劉少奇。

毛澤東發覺後,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指出:“同誌們!我認為北京有兩個司令部,一個是以我為首的司令部,就是刮陽風,燒陽火;一個是以別人為司令的司令部,叫做刮陰風,燒陰火,一股地下火……”

毛澤東所說的“別人”,正是指高崗。

作為“五大書記”之一的陳雲,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意見一致。

毛澤東認為,要拉林彪一把,便派出陳雲專程赴杭州,跟因病在那裏休養的林彪麵談,傳達中央的意見。

林彪立即“急轉彎”,從高崗那裏滑腳。

這樣,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在批判高崗時,就沒有涉及林彪。

陳雲在會上作了題為“高級領導人要提高革命覺悟”的發言。除了上麵已經引述的內容外,陳雲還指出:

同誌們,人家對你鼓掌的時候,那可要很小心。一個人在人家鼓掌時,他可以有兩種態度,一是小心謹慎,一是昏頭昏腦。昏頭昏腦就很可能是跌筋鬥的候補者。

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改稱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國務院的副總理,由最初的4位增至10位。最初的4位副總理之中,除了陳雲之外,董必武、郭沫若、黃炎培都不再擔任副總理。這次任命的10位副總理是:

陳雲、林彪、彭德懷、鄧小平、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富春、李先念。

陳雲在10位副總理之中排名第一,李先念協助陳雲抓經濟。李先念曾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徐帥(徐向前),教會我打仗;一個是陳雲同誌,教我管經濟。”

陳雲在出任副總理之後不久,曾回故鄉調查研究。這是他闊別故鄉多年之後,第一次回鄉。那是1955年1月中旬,陳雲回到了故鄉。

陳雲乘火車在滬杭鐵路石湖蕩車站下車,先到青浦小蒸鄉,住在老戰友陸銓家,再去練塘鎮。正值寒冬,河麵結冰,他坐汽輪到練塘,一路敲冰前進。

在家鄉,他又約見那兩位農民曹象波和曹興達,聽他們談對於糧食統購統銷的意見。

他們向陳雲反映了農村幹部收購“過頭糧”(超計劃收購的糧食)的問題。

陳雲還在家鄉了解關於“周轉糧”(即“調劑糧”)的問題。

此後,陳雲還3次回故鄉。

第二次是1955年5月下旬,他在青浦了解中共各項農村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

第三次是1957年3月,由於青浦縣是中國血吸蟲病的重災區,他主要去了解血吸蟲病的防治情況。

第四次是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他在小蒸鄉和農民們座談,了解公社化以後的農業生產和養豬方麵的問題。陳雲根據這次回鄉的情況,向毛澤東反映,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後文將會詳述。

陳雲回鄉調查,曾對鄉親們說:“我喜歡聽壞話,壞話其實大部分是老實話。不喜歡聽好話,好話很多是奉承話。不善於聽壞話,政權靠不住,壞話和怪話不能和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相提並論,應當選擇對的吸收利用,不對的進行分析解釋。不能使人家閉口不講,讓言路阻塞。”

除了4次回老家青浦調查之外,1956年4月,陳雲來到跟青浦相鄰的上海鬆江縣聯民農業社,看望勞動模範、水稻專家陳永康。

陳雲在向陳永康了解陳永康所培育的單季晚稻高產名種“老來青”情況之後,提出了他所關心的問題:“雙季稻能種嗎?”

在當時,上海一帶能否種雙季稻爭議頗大,所以陳雲特地向這位農民出身的水稻專家請教:

陳永康說:“可以種的,去年我出去看過幾個地方,城東洋涇的老農鍾順康種的雙季稻,收成比單季稻高,金山縣鬆隱北麵的浩光農業社種的一片雙季稻,長得也蠻好;我自己在自留地裏種小塊雙季稻,前後兩季收900多斤。問題是今年種的麵積太多。我們合作社可耕地共4000多畝,要種1600多畝雙季稻,季節、勞力、肥料都跟不上。”陳永康毫不掩飾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座其他幹部對此也談了些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