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經濟專家(3)(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在這4種關係之中,最主要的是2種關係:一是國家跟農民的關係,二是國家跟消費者的關係。(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

為了處理好這些關係,陳雲提出8種解決方法:

一、又征又配——農村征購,城市配給,硬性辦法;

二、隻配不征——可能買不到糧食;

三、隻征不配——結果會邊征邊漏;

四、原封不動——自由買賣,結果必亂無疑;

五、臨渴掘井——到最困難時才想辦法,還不如現在下手好;

六、動員認購——政策有明令,比強征好,沒有把握;

七、合同預購——有一個數量問題,還有一個時間問題,今年來不及了;

八、各行其是——辦法可以試,要考慮影響,考慮結果。

陳雲權衡8種方法的利弊,認為隻有采取第一種方法,才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

所謂“又征又配”,就是說,國家對農民“征購”糧食,而對消費者則采取“配給”糧食。

為了製定這個“又征又配”的政策,陳雲曾經仔細研究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黨時期和日偽占領東北時期使用的方法,比較了德國和蘇聯使用過的方法,在這樣研究、比較的基礎上,才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

陳雲曾生動地說明了“征購”的必要性。他說:

鑒於糧食供應緊張狀況,必須采取征購的辦法。如果繼續采取自由購買的辦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過“年三十”。這個辦法是不是太激烈了一些?

可不可以采取自由購買的辦法把糧食買齊呢?如果能夠買到的話,那當然是求之不得。我這個人不屬“激烈派”,總是希望抵抗少一點。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麵是黑色炸藥,後麵是黃色炸藥。如果不搞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兩個之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夥。現在的問題是要確實把糧食買到,如果辦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講,糧食市場一定要混亂。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陳雲又對“配給”作了這樣的說明:“配給”這個名詞有點不太好聽,一說就想到日偽統治時代的情況。現在改了一個名字,叫作“計劃供應”,是糧食部長章乃器先生想出來的。我們的配給不同於日偽時代的配給,那時是油、鹽、醬、醋都配給,現在配給隻是糧食。那時的配給量填不飽肚子,我們現在的配給量可以吃飽。種類不同,數量不同,至於性質那更是完全相反的。

由於糧食問題頗為緊迫,1953年的國慶之夜,在天安門城樓的會見廳裏,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討論陳雲的方案,當場拍板。當時還決定由鄧小平代中央起草決議。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這一決議就是根據陳雲的意見,由鄧小平起草的。

所謂糧食的“計劃收購”,被稱之為“統購”;糧食的“計劃供應”,被稱之為“統銷”。陳雲的這一方案,被稱之為糧食“統購統銷”。

由於實行了“統購統銷”,陳雲解決了糧食問題。

後來,統購統銷的範圍又繼續擴大到棉花、紗布和食油。

可以說,“統購統銷”是陳雲在平抑全國物價之後,在經濟上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

“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萬歲的”

1954年2月10日,陳雲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說了一番頗為尖銳的話。陳雲說:“毛主席萬歲”這是一個政治口號,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萬歲的。

我在這裏,在四中全會上,說毛主席不能萬歲,這似乎不太好,但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毛主席是不能萬歲的。

陳雲居然說“毛主席是不能萬歲的”,其目的在於說不僅毛澤東不能“萬歲”,他和中共的高級領導人們,也都不能“萬歲”。由此,陳雲言入正題,即在他們這一批中共高級領導人死去之後,如何防止領導權落在野心家手中。

陳雲說:

我們這些高級領導人,行年有40幾歲的,有50幾歲的,有60幾歲的,也有70幾歲的,將來一批一批地要死去,同時一批一批地補上來。我們不能保證不出野心人物,但是我們可以想方法使亂子不鬧大。出了野心人物的時候,亂子鬧得不大,關鍵是什麼呢?

我看關鍵是在幾百個高級領導人,就是省(市)委書記以上的幹部及軍隊中的負責幹部。如果這幾百個人有高度的革命覺悟,有高度的革命嗅覺,那麼,出了李國燾、王國燾也容易把他揭露。如果這幾百個人覺悟不高,嗅覺不靈,出了野心人物的時候可能會鬧不團結的,甚至可能鬧到黨的分裂。出大亂子出在什麼地方呢?就在這幾百個人裏麵,首先是在座諸公,穿黃衣服的,穿黑衣服的,黨頭、政頭、軍頭這幾百個人。如果出了野心人物,能否迅速地把他揭露,不鬧成大亂子呢?那也決定於這幾百個人。隻要這幾百個人頭腦十分清醒,革命勝利就會有保證。

那時的陳雲,不過49歲。他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說了這麼一番話,其原因在於如他所說,從“1945年‘七大’到現在”,有“幾個主要的領導同誌”“跌了大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