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1952年9月22日陳雲回國。
李富春在蘇聯住了近半年,這才得知蘇方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太龐大,工農業增長率太高。
直至1953年2月,蘇聯才派出以國家計委主任薩布羅夫為首的蘇聯政府代表團和以李富春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進行談判,這才確定了蘇聯對中國的141項經濟技術援助。到了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時又增加了15項,共計156項……
陳雲從蘇聯商談關於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歸來,急於要了解中國的農業生產情況。
這年10月,陳雲請他在上海青浦的老戰友陸銓幫忙,在青浦找兩位敢說真話的農民來北京。
陸銓曾在1927年和陳雲一起在青浦從事農民運動,跟陳雲交厚,他馬上挑選了農民曹象波和曹興達,送他們上北京。
陳雲很仔細地跟這兩位同鄉交談,從他們那裏了解中國農村的真實情況。從這兩位農民那裏,陳雲發現農民負擔過重,造成生活困難。
陳雲通過和他們的談話,寫出關於青浦縣小蒸鄉情況的報告,送給毛澤東。
毛澤東看了陳雲的報告,於1952年10月15日致函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譚震林:
震林同誌:
陳雲同誌所得青浦縣小蒸鄉的情況,很值得注意,茲寄上請閱,並請抄寄蘇南區黨委。
據薄一波同誌說,他在上海時,已知浙江、蘇南兩區去年征糧太重,華東局決定退還農民一部分,不知此事結果如何?兩區共退了多少?解決了多少人的問題?今年收成如何?征糧數是否大大減輕了?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建議你們召集兩區負責人及兩區若幹典型縣的縣委書記到華東局開一次專門會議。在開會前,由你派出兩個調查組,一個往浙江,一個往蘇南,直接到幾個縣的鄉村,調查十幾個人,專門調查農民公糧及其他負擔的實情,以為會議討論的根據。
總之,過去因負擔太重無以為生的農民,必須切實解決救濟問題;今年征糧必須不超過中央規定的比率,大大減輕民負。
望將你的意見告我。
致以同誌的敬禮!
毛澤東
1952年10月15日
把糧食納入“統購統銷”軌道
1953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周年的慶祝日。那天晚上,陳雲在天安門城樓上,卻無心觀賞焰火,一直在和毛澤東、周恩來研究糧食問題……
陳雲在平穩了物價、平穩了糧價之後,稍稍喘了一口氣。他很快就發現,他肩上的一擔“炸藥”,那物價已不大會爆炸,但是糧食仍是個大問題,弄不好就會來個大爆炸。
在著手解決糧食問題的時候,陳雲很成功地解決了棉花問題。
1950年,中國棉花總產量為1420萬擔,不夠用。這樣,在1951年,計劃把棉花總產量提高到2100萬擔,以解決穿衣問題。
陳雲采用的方法是“以價格指揮農民”。他經過仔細摸索,把糧棉比價定為8∶1,即8斤糧食才抵1斤棉花。
於是,農民們紛紛轉向種棉。棉田麵積迅速擴大,棉花產量迅速上升,果真在1951年達到預期的產量。到了1952年,增至2607萬擔。
這麼一來,棉花產量又超出了需求。
於是,陳雲又以價格進行“指揮”:把糧棉比價從8∶1調整為7∶1。
這下子,農民紛紛轉向種糧。1953年,全國的棉田麵積比1952年減少了594萬畝,棉花產量減少了257萬擔。
棉花的問題解決了,糧食卻是一道大難題。
那時候的中國,已有著4億多人口。這麼多張嘴,吃飯是個大問題。中國古語道:“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倘若沒有飯吃,這天下非亂不可。
1952年,國家收購的糧食為660多億斤,扣除返銷糧之後,隻有560多億斤,差額達100億斤上下!
中國人口眾多而耕地有限,糧食嚴重不足,成了困擾陳雲的大問題。陳雲所挑的糧食這個“炸藥”桶,隨時有著爆炸的危險。
1953年,東北又遭水災,糧食減產,糧食販子開始活躍,全國的糧販子一下子猛增到幾十萬人。這些糧販子開始囤積糧食,有些地方出現搶購糧食、哄抬糧價的現象。
糧食這個“炸藥”桶,已經在冒煙了!
這樣,在1953年,陳雲開始集中精力解決糧食問題。
陳雲研究了中國市場糧食的流通規律:糧食要從農民那裏收購,然後由國家或商人售給消費者。
這樣,陳雲以為,處理好中國的糧食問題,必須處理好4種關係:
國家跟農民的關係;
國家跟消費者的關係;
國家跟商人的關係;
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關係。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