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方人,陳雲極不習慣於這樣嚴寒的環境,加上體質又差,三天兩頭感冒,這場感冒還沒有好,那場感冒又接踵而至。感冒反複折磨著陳雲,他越來越消瘦,但他仍堅持日夜工作。有時病倒了,發燒,但是在床上仍擁著被子堅持工作。因為陳雲那時擔任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政委,工作擔子很重。
據袁寶華回憶,當時陳雲曾因心髒病病倒:
陳雲同誌受命於危難之時,去主持保衛遼東的工作。陳雲同誌到遼東以後,接連對遼東的軍隊幹部、地方幹部進行了一係列動員。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有心髒病,一次動員會下來,幾乎癱在椅子上,需要躺下休息一大陣子。
1947年,於若木生下次女,按照陳雲家的“取名規則”,該由於若木為次女命名。於若木考慮到次女出生在南滿通化,就取名“陳南”。後來,又改名“陳偉華”,以與長女的名字相對應。筆者問於若木,這“偉”字是不是陳家的排輩之字?她說,跟排輩毫無關係,是她自己取的。
1947年7月,遼寧、遼南、安東3個解放區連成了一片,南滿紅旗飄揚。
1948年1月,陳雲回到哈爾濱,繼續參加中共中央東北局的領導工作,同時兼任東北軍區副政委。
於若木也隨陳雲回到哈爾濱。
於若木記得,一路上,他們乘坐的是一輛從國民黨部隊繳獲的敞篷的吉普車,而當時正值寒天臘月。為了禦寒,在吉普車上搭了個架子,架子上再搭上棉被。他們從集安過鴨綠江,當時是夜裏過的橋,到了朝鮮,再從朝鮮坐火車到達哈爾濱。他們坐的火車是“悶罐車”(貨車),車廂裏什麼都沒有,臨時放了幾個凳子……
從“打天下”轉向“治天下”
經過3個年頭的艱苦奮戰,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終於由劣勢轉為優勢,東北決戰的時機成熟了。
毛澤東於1948年9月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給林彪、羅榮桓發去《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對東北決戰作了部署,下達了總攻令。
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發動了著名的遼沈戰役,總共殲滅國民黨軍隊47萬餘人。
1948年10月14日,中共領導的東北人民解放軍(即原東北民主聯軍)對錦州發起猛攻。經過31小時的激戰,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及第6兵團司令盧睿泉,殲敵10萬餘人。
錦州一役,東北震動。因為錦州落入中共之手,意味著東北的國民黨部隊退往關內的道路被切斷。毛澤東決策先取錦州,其戰略目的也在於此。
緊接著,國民黨長春守軍投降,東北人民解放軍占領了這一東北大城市。
11月2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開進沈陽。於是,在沈陽街頭貼了安民布告,布告下署:“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陳雲,副主任伍修權、陶鑄。”
沈陽軍事管製委員會的委員,有張學良之弟張學思以及王首道、陳鬱、朱其文等。
沈陽最高級的大和旅館,這時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事管製委員會和衛戍司令部的所在地。
陳雲重回沈陽,步入大和旅館,感到揚眉吐氣。因為在3年前,蘇軍是用“如果你們不走,我就用坦克來趕你們走”這樣的話,把他們從沈陽趕出去,把沈陽交給了國民黨部隊的。3年之後,中國共產黨用自己的坦克,把國民黨部隊從沈陽趕走了!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贏得了曆史性的勝利。
隨著勝利的到來,一場新的鬥爭又開始了。陳雲第一次意識到: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治天下更不易!
從1948年起,陳雲兼任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他已把注意力從軍事逐漸轉向經濟,從“打天下”轉向“治天下”。
就在這東北大決戰前夕,1948年8月,陳雲給中共中央發去一份由他親自起草的重要報告,即《把財經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來》。
陳雲指出,僅僅半年時間,東北糧食“由2月底的每斤160元漲為今天的1600元”,“平均物價指數也漲了近3倍半”。
由於物價暴漲,“東北公營企業工薪標準又太低,因此,四五月間工人大躁不安”。
這樣,陳雲便向中共中央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即在軍事上大勝利的時刻,必須注意財經問題。
陳雲指出:
綜觀上述情況,說明東北財經工作到今天仍存在濃厚的盲目狀態。其原因,一是財經工作的範圍日益擴大,而且複雜,我們無經驗;二是兩年來我們集中力量於戰爭和土改,未深摸細摸財經問題。我們已覺悟到,在目前情況下,需要把財經工作放在不次於軍事或僅次於軍事的重要位置上。
陳雲給中共中央的這一報告,明確地提出在忙於“打天下”之際,要重視如何“坐天下”“治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