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轉戰東北(1)(3 / 3)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東北局重新分工:

林彪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

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五人組成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

1946年7月7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決議《東北的形勢和任務》。

這一決議是陳雲起草的,如今收入《陳雲文選》第1卷。這一決議,實際上就是具體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

中共“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進入東北的部隊迅速地從10萬人擴大到30多萬人。

國共之間終於在東北爆發了激烈的爭奪戰……

深夜風雪長白山

於若木記得,在到達哈爾濱後,住了些日子,形勢吃緊,家屬轉移到後方。於是,於若木來到了佳木斯。

於若木來佳木斯才一個星期,陳雲就奉命南下,到南滿工作。

那是在1946年10月中旬,蔣介石來到沈陽,製定了東北作戰方針:“南攻北守,先南後北。”

蔣介石集中了8個師,大約10萬人,分三路進逼南滿。

南滿成了兩軍爭奪的重點。

經中共中央同意,派出陳雲和蕭勁光一起前往南滿工作。1946年10月17日,陳雲和蕭勁光從哈爾濱坐火車啟程,一個月後抵達臨江。

據於若木回憶,她和陳雲,還有蕭勁光等一起經過吉林省的圖們市到了朝鮮平壤。

於若木和兩個孩子就留在平壤,而陳雲和蕭勁光則從平壤到南滿去。因為在戰爭年月,帶著兩個孩子是一個負擔,所以於若木無法隨陳雲同行,就和蕭勁光的家屬一起住在平壤。

蕭勁光則這樣回憶道:

陳雲和我南來以前,遼東地區正處於鬥爭最艱苦、形勢最嚴重的時期。我軍不足4萬人,被壓縮在臨江、長白、蒙江、撫鬆四縣狹小地區內。

當時部分幹部對堅持南滿根據地缺乏信心,希望向北滿轉移。

槍聲響了,炮聲響了,陳雲這位“中將”也投入軍事指揮工作。雖說陳雲多年來一直從事文職工作,但是在戰爭的環境中,誰都必須學會打仗。

當時的形勢是很嚴峻的。陳雲曾這樣寫道:

群眾鑒於日俄戰爭、“九一八”、“八一五”的經驗,認為後退者必一去不返。因此,他們認為我軍大勢已去,眼看已得利益不可保,並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利益不多,不值得為此而拚死鬥爭。所以敵來時,大家不逃,村幹部出來維持頑軍(也是頑軍的需要,要他們派夫派差),所有我寄存群眾家中或埋藏的物資(群眾知道的),群眾統統獻給頑軍或保安隊、警察。

蕭勁光則是這樣回憶的:

12月中旬在七道江召開的師以上幹部會議上,仍有部分同誌主張“主力北撤,保存力量”。這時,敵正向北梅河口、輯安進攻,必須從速決斷。我向陳雲報告這一情況,他深夜冒著大風雪趕到七道江,立即同大家交談。他從東北戰場的全局出發,詳盡地分析了撤出南滿與堅持南滿的利害關係,強調隻有堅持南滿,與北滿形成有力的掎角之勢,才能挫敗敵人的戰略企圖。最後他說:你們讓我來拍板的,我拍板就是要堅持南滿,堅持就是勝利。

話雖不多,卻是擲地有聲,關係整個東北戰局。

盡管關於陳雲生平的文章極少,但是筆者還是查到了一篇關於陳雲在東北指揮作戰的回憶文章。那是當年出席“七道江會議”的彭嘉慶寫的,題為“艱難時期的正確決策——記陳雲同誌主持的‘七道江會議’前後”。

在南滿,七道江等幾條江,倒是有點曆史名氣。據雲,唐朝薛仁貴征東,高麗(今朝鮮)將軍蓋蘇文從一道江經八道江向臨江方向敗退。另外,“滿洲國”皇帝溥儀1945年也是沿這條路逃跑,到了大栗子被蘇聯紅軍擒獲的……

1946年10月,國民黨對東北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調集重兵向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進行重點進攻。

1946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的形勢下,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一種意見主張放棄南滿,開往北滿;另一種意見,主張堅守南滿。

當時,氣溫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東北民主聯軍部隊在秋天時打運動戰,嫌棉衣太沉,都扔掉了,這時卻找不到冬裝補給。再說,在山溝裏,沒有油鹽供應,戰士隻能吃點老百姓的酸菜水。玉米窩頭被凍得像石頭一樣硬,牙齒咬不動,隻好用口水泡軟了啃著吃。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