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轉戰東北(1)(2 / 3)

這一回,雖說他有驚無險,不過,也夠“懸”的了!

由於飛機出事,陳雲他們不得不從山海關改乘火車到錦州,在那裏住了一夜,醫治傷員。

翌日,再乘火車前往沈陽。到達沈陽時,已是9月18日——正好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又正巧發生在沈陽。

那時,沈陽在蘇聯紅軍的占領之下。果真,在與蘇軍司令見麵時,陳雲雖然沒有佩軍銜、肩章(那時中共部隊沒有軍銜、肩章),但是出示那張用中、俄文寫的中將證書,倒也很派用場。

就在彭真、陳雲到達沈陽之後,10月31日,中共中央來電,任命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員。這時,林彪尚未到達東北,就由彭真、陳雲先主持工作。

那時,東北的三大城市全在蘇聯紅軍手中。中共中央曾有過“獨占東北”的設想。

這是因為“東北還沒有國民黨軍隊”,一旦實行“拒蔣進東北”,“由我控製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和交通線”,便可以實現“獨占東北”。

蘇聯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兄弟黨”。照理,蘇軍應當把沈陽、長春、哈爾濱這三大城市都交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可是,很出乎意料,蘇聯紅軍竟不準東北人民自治軍進城!

原來,蘇聯有自己的打算,他們不願跟美國以及蔣介石鬧僵。蘇聯宣稱,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是“有限的”。

蔣介石當然明白東北的重要,從1945年11月起,便命令大批國民黨部隊乘船從秦皇島登陸,日夜兼程向山海關、錦州撲來,迅速占領了山海關至錦州一線,急於北進,奪取東北三大城市,即沈陽、長春、哈爾濱。

這時,麵對蔣介石北進的大批部隊,蘇聯紅軍竟要求東北人民自治軍撤離沈陽。蘇軍駐沈陽的少將銜衛戍司令毫不客氣地對彭真說:“要你們退出沈陽,這是上級的指示。如果你們不走,我就用坦克來趕你們走!”

彭真反駁道:“一個共產黨的軍隊,用坦克來打另一個共產黨的軍隊,這倒是從來沒有的事,能允許這樣做嗎?”

考慮到蘇聯紅軍的這種態度,也考慮到蔣介石調遣了大批部隊進入東北,陳雲根據當時的形勢認為,由中國共產黨“獨占東北”已不可能,必須改變計劃。這樣,他們不得不放棄了沈陽,退至哈爾濱。

1945年11月初,陳雲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書記,後又兼任北滿軍區政委。

1945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由哈爾濱轉移到賓縣,在陳雲主持下召開了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會議。

由陳雲主持起草,以他和高崗、張聞天的名義,於1945年11月29日及30日,分兩次給中共中央東北局及中共中央發去《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電報。這一電報,如今收入《陳雲文選》。

陳雲在電報中指出:

我們必須承認,首先獨占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以獨占滿洲,這種可能性現在是沒有的。

我們今天必須大膽主動地撤退。

我們必須經過戰爭及根據地之建立,以達到包圍殲滅大城市之敵及鉗擊長春鐵路幹線,使我們能夠在同國民黨的長期鬥爭中,取得全局的優勢。

中共中央考慮到與蘇共的關係,為避免衝突,完全同意陳雲的意見。

毛澤東於1945年12月28日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即如今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中共中央製定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著名戰略方針。

這時,於若木在妹妹於陸琳陪同下曆盡艱難,帶著兩個孩子,從延安來到哈爾濱。

於若木是這樣向筆者講述的:

延安的生活雖然艱苦,但還是安定的。

日本投降後,陳雲和彭真一起乘蘇聯飛機飛往東北,於若木帶著長女陳偉力以及出生不久的長子陳元留在延安。

在陳雲到東北工作不久,於若木帶著兩個孩子也前往東北,從此開始了動蕩的生活。

於若木沒有機會乘飛機,而是走山路前往東北,尤其是陳元還不滿1周歲,她拖兒帶女,一路艱辛。

於若木說,她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騾轎車”——兩匹騾子中間架一個“架窩子”。她帶著兩個孩子坐在“架窩子”裏麵,翻山越嶺。從延安這麼走了一個多月,才終於到達張家口。

張家口是當時中國解放區中最大的城市。在張家口,於若木和妹妹於陸琳受到聶榮臻很好的照顧。隻是由於張家口到東北解放區的路不通,於若木帶著孩子在張家口等了好幾個月,這才來到哈爾濱,和陳雲重逢。妹妹於陸琳則留在張家口工作。

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哈爾濱。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東北的四平、長春、吉林。

1946年5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遷入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