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延安歲月(5)(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七七事變後我們都回到了濟南,跟著戰線也逼近了濟南。(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我們三個向父親共同提出要求參加抗日救國工作,當時父親未加反對。但是,這件事在他腦筋裏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便覺得大大的不妥當。他反對的理由:(一)是我們小孩子出去做不了事,同時,戰爭的環境,複雜的社會對於女孩子是多麼不利和危險。(二)中國不能隻需要抗戰的工作,將來還需要一批會做建設工作的人。我們應該在家裏埋頭念幾年書將來為國家做教育事業,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說我們不服便加上罵:“咱們村子上我還找不出第二家來,無論男孩子、女孩子都想出去當兵!”罵我:“你自己要走還不算,還要把你妹妹帶走,你來到家裏把家裏的人都聯合聯合蒙走了吧?你還留一個給你娘送終不?”我聽到這些話時,很想讓妹妹留在家裏,但是妹妹堅決跟我出來。父親對培新管鬆些,因為是“隔了一輩的人”。

結果父親讓我們回老家,讓培新種莊稼地,我和紫薇幫母親做些事。如果我們一定要走,那時他不負責,是從母親手裏走的,將來母親也不會怨。

我們既打定主意出來,便聽從了父親的命令回到臨淄,在臨離家之前回家看看母親是應該的,同時從母親那裏出來也較容易些。回到臨淄住了一夜便騙母親說濟南學校就要開學,我可以借讀去,第二天一清早便走了。到濟南住在“平津流亡同學會”,預備等車南下。

培新隨29軍軍管訓練班先我們南下。

不久二哥從北平脫險到濟,與他同路南下。他到臨大,我們來西北。我們是這樣從家裏走出來的。

四妹來到西北學了一年日文,能讀書報及會話,現在工作。我來到這裏從1937年11月起到現在都是在學習,大概還要學5個月的樣子。

在這兒學了半年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進步很慢,但與未來西北之前比較起來是多知道了不少東西,對革命的基本的理論有了初步的認識。過去隻知道革命是對的,但是為什麼產生革命及中國是什麼性質的社會,中國革命的性質是什麼便不知道了,學了政治經濟學對這些有了初步的認識。

據於若木回憶,當時大批的平津流亡同學集中在他父親創辦的山東第一師範,分批去延安。她記得當時李昌也在那裏。她和妹妹於陸琳一起,在喬彬的帶領下,從濟南奔赴延安。

同行的還有陸平。陸平是筆者所熟悉的,因為他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筆者正在北京大學求學。

於若木強調說,她離開山東時,喬彬從中共山東省委給她開具了一封組織介紹信,這一點在當時極為重要。有了這封組織介紹信,她一路上得到中共各地組織的幫助,很順利地到達西安。

在西安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由於有組織介紹信,於若木馬上被安排搭乘一輛裝棉被的卡車前往延安。棉被堆得老高老高的,18歲的於若木就坐在棉被頂上。還好,那時還不算太冷。

於陸琳記得,1937年10月到達延安時,她和姐姐一起被安排住在招待所。住在對麵房間裏的是陳伯達,當時,陳伯達帶著夫人、兒子剛來到延安。

到了延安,於若木便持中共山東省委介紹信前往中共中央組織部報到。她後來才知道,那封介紹信很被看重。因為從全國各地到延安的中共地下黨員不少,但是很多人限於當時的環境,沒有帶組織介紹信,這樣在進入延安之後,中共中央組織部要對這些黨員進行必要的審查。於若木由於有正式的組織介紹信,表明她曆史清楚,所以頗得組織的信任。

於若木記得,她到陝北公學那天,正好遇到前來報到的朝鮮族作曲家鄭律成。

到延安後,她改名於若木。“若木”是她自己取的。筆者問起“若木”的含義,她說,那是在她從濟南出發前,找了本《辭源》,從《辭源》上選了這個名字。“若木”出自《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若木,按《山海經》解說,是一種“青葉赤花”之樹,長在“日所入處”。她的父親從小給她講解《楚辭》,所以她喜歡《楚辭》,取了“若木”這個名字。

在報到之後,於陸琳和於若木一起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陝北公學學習。陝北公學成立於1937年7月底,第一任校長兼黨組書記是成仿吾。校址最初設在延安東門外的清涼山下,不久遷往楊家灣。

於陸琳記得,她和姐姐於若木分在同一個隊裏——5隊。這個隊一共13個女生,於陸琳的年紀最小,被大家笑稱為“十三妹”。當時,在這個隊裏,除了於若木兩姐妹之外,還有卓琳三姐妹。後來,卓琳成為鄧小平夫人。吳亮平夫人三姐妹也在這個隊。

於若木在陝北公學學習不久,就被派去護理陳雲。其中的原因之一,便由於她有正式的組織介紹信,被視為在政治上很可靠,符合“老實可靠”的條件。

於若木在那封寫給大哥的信中,這麼寫及四妹於陸琳:“四妹來到西北學了一年日語,能讀書報及會話,現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