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延安歲月(4)(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父親於丹紱,又名於丹甫。【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丹紱,取義於《易經》中“朱紱方來”。朱紱,“紅色絲帶”之意。丹亦即朱。父親是清朝末年最後一期舉人,又是中國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學生之一,畢業於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日語很好。他不僅自己到日本留學,而且把長子、長女、次子都帶到日本留學。正因為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後來他的長子、長女、次子都成為很有成就的學者。

於丹紱回國後擔任山東第一師範校長,是山東教育界的老前輩、山東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博學,教日語、國文、曆史、地理、倫理學等許多課程。這所學校是山東第一所“洋學堂”,免費供應學生食宿,培養了許多有為青年。詩人臧克家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於丹紱在濟南和6位知識分子朋友買了地,一家蓋了一個院子,7家總共7個院子,拉洋車的就叫那裏“七家村”。這名字漸漸叫開來,以至後來變成了地名。

於丹紱的夫人姓張,按照當年的“規矩”叫“於張氏”。“於張氏”原本沒有文化,嫁到於家之後,受到於丹紱的文化熏陶,不僅會背唐詩宋詞,而且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於家六子女:長子於道泉,次子於道源,長女於式玉,二女於式金,三女於式穀,小女於式坤。

大抵是於丹紱飽讀詩書,所以在給子女們取名的時候,就十分“講究”:於家兄弟按家族的排行,應是“道”字輩。又由於“於”與“魚”同音,而“魚”離不開水,所以長子、次子的名字都要帶“水”——“泉”、“源”。

女兒們的名字,中間都是“式”字。三女於式穀,又名於陸華,進入延安後自己改名為於若木。

小女於式坤,進入延安後改名於陸琳(有時也寫作於璐琳)。於陸琳是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生於1921年7月17日,與中國共產黨同年同月誕生。她比於若木小兩歲。筆者於2000年2月22日在北京采訪了於陸琳,她當時是北京中華社會大學校長。1989年,於陸琳榮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1993年,國防大學授予她“先進離休幹部”稱號;1998年,她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同年,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委員會授予她“民辦高等教育創業獎”……

父親常給子女們教《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於道源小時候能背整本《唐詩三百首》。家學淵源,使於家的6個子女都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

於若木在濟南念完小學,進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上完初中一年級,便離家前往北平上學。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哥於道泉當時在北平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

於道泉生於1901年,乃“世紀同齡人”,在92歲高齡時去世。他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好學,而且記憶力、理解力都很強。他畢業於山東齊魯大學,有著驚人的語言才幹,先後居然學懂13種文字,曾有著“語言奇才”的美譽。其中最為精通的是英語,另外,他還精通藏語——這是他在北平向北京大學一位德國教授學的。所以,他在北平的中央曆史語言研究所擔任藏文研究員。他對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地質以至醫學、針炙等也有著廣泛的興趣。他嗜書如命,錢大都花在購書上。他平日送人家禮物,也往往是書。

由於於道泉在北平工作,所以於若木在1933年轉到北平讀書,先入兩吉女子中學,高中時入北平女一中。

後來,於道泉受中央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派遣,前往法國巴黎做研究生。這時,他還不懂法語。上了海輪,他一路上向同船的法國乘客學法語。輪船航行了近兩個月,到達法國時,他居然已經能夠用法語跟法國人交談了!到了歐洲,他又學會了德語、土耳其語。

在巴黎結束學習時,他的“頂頭上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傅斯年希望他回國。傅斯年後來在1945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1950年1月任台灣大學校長,同年底病死於台灣。

於道泉沒有聽命於傅斯年,他去英國倫敦大學找到了工作,繼續他的研究。所以於若木來到延安後給他寫信,便寄往英國。於道泉在倫敦大學執教頗久,教出一批英國的“中國通”。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英國派往中國的官員中便有這樣的“中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