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延安歲月(4)(2 / 3)

於若木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與她的哥哥、姐姐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於若木的大哥於道泉,曾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在白色恐怖中,與中共失去了聯係而脫黨。作家、翻譯家蕭乾在回憶自己加入中共時,曾說及是於道泉介紹的。後來蕭乾也脫黨。

於若木的二哥叫於道源,也懂多國文字。他在上中學時,就能翻譯英文作品,並向兒童刊物投稿。於若木記得,那時常愛聽他講《木偶奇遇記》,那是他從這本書英文版中看來的故事。二哥後來考入北平燕京大學國文係,又轉入北京大學國文係。他還是學生,就兼做北平《晨報》的副刊編輯,給報紙寫文章,翻譯稿子。他還自己辦了一份民俗學小報。

二哥住在北京大學東齋,於若木常去那裏。她記得,詩人、翻譯家金克木那時雖不是北大學生,卻跟她二哥住在一起,是二哥的好朋友。在於若木麵前,二哥公開宣傳共產黨好。他酷愛讀書,收集了魯迅、郭沫若幾乎全部的著作。他把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借給於若木看。書中,鄒韜奮很生動地記述了他在蘇聯的見聞。二哥就向她宣傳蘇聯是如何的進步、如何的優越,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後來,二哥於道源去了延安。又去沂蒙山區打遊擊,擔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編輯。空餘之際,他還給編輯們教英語。他在抗日戰爭中犧牲。

於若木的大姐、大姐夫,那時也在燕京大學。大姐於式玉,曾先後就讀於日本早稻田音樂學院以及奈良女子高等師範,研究文史。於陸琳回憶說,大姐於式玉跟大哥於道泉一樣,有著極好的語言天賦。她能講一口非常流利的日語,英語也很不錯,還精通藏語。有一回,大姐到蒙古參觀,她天天跟翻譯在一起,從蒙古回來之後,居然就能翻譯蒙文。

大姐夫李安宅是河北遷安人,研究社會學,是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後來,李安宅轉向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以及藏學。

李安宅、於式玉跟蕭乾關係也很密切,趣味相投。那時,於若木到大姐、大姐夫那裏去,常常遇見蕭乾。李安宅也曾是中共黨員。他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於若木的大哥於道泉介紹的。大姐夫、大姐在1930年結婚。1934年,李安宅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耶魯大學留學,1938年回國。此後,夫婦倆長期在藏傳佛教中心拉卜楞寺從事藏學研究。1946年,於式玉前往美國工作,隨後李安宅也去了美國以及英國。1949年,他們回到中國,在成都工作。賀龍將軍率部進入成都時,曾前往拜訪李安宅和於式玉。他們應賀龍之邀,隨軍進入西藏,再度在西藏從事藏學研究。

李安宅和於式玉都是學者、教授。於式玉在1969年去世,李安宅在1985年去世。為了紀念這兩位學者,四川成立“李安宅、於式玉遺著整理編輯委員會”,開始係統整理他們的遺著,1990年底已經出齊他們的文集。

由於於若木的大哥、二哥、大姐、大姐夫都是左翼知識分子,這樣的家庭氛圍促使她靠近了左翼。

周小舟引導於若木加入中共

於若木加入中共,則又與進入北平私立兩吉女子中學很有關係。

北平兩吉女子中學的創辦者熊希齡,湖南鳳凰縣人,光緒年間的進士。他擁護維新,參與變法,提倡新學,是一位進步人士。由於熊希齡是湖南人,聘請了湖南人作為兩吉女中的校長,在教師之中,也有不少湖南人。其中有一位國文教師,名喚周懷求,湖南湘潭人,當時在北平師範大學國文係讀書,來兩吉女子中學兼教國文課。他在課堂上講形勢,講時事,有著明顯的進步傾向。他用活頁文選作為國文教材,選了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的文章。於若木認識到這是一位進步的老師,就在作文中抒發進步的思想感情。他當即注意到當時這位名叫於陸華的學生的思想傾向。

這位思想激進的周懷求老師,1935年4月由中共黨員楊子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6年,他作為中共代表,參加與國民黨在南京的談判,改名周小舟。後來,周小舟擔任了毛澤東的秘書,解放後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

於若木在兩吉女子中學念完初中之後,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

於若木記得,有一回,她正在女一中的閱覽室看報,一位女同學挨著她坐下,悄悄對她說:“於陸華,我認識你的老師周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