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延安歲月(2)(2 / 3)

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陳雲第一次提出了共產黨員的6項標準:

一、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

二、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

三、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

四、百折不撓地執行決議;

五、群眾模範;

六、學習。

後來在1989年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當時是在台下聽講的學生。

宋平曾這樣回憶當年聽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講演的體會:

我印象最深的是聽陳雲同誌講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抗戰開始,大批青年懷著抗日救亡的激情來到延安,他們向往共產黨,但對黨的性質、綱領並不甚了解。我當時已經入黨,但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在一些問題上也若明若暗,還不能說思想上完全入黨了。陳雲同誌提出了共產黨員的六項標準,第一項就是為共產主義奮鬥。他說,不是每個積極參加抗日戰爭的人都可以成為共產黨員的。僅僅願意抗日是不夠的,共產黨員奮鬥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也就是說,共產黨員不僅應該為黨在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而奮鬥,而且應該確定自己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到底的革命人生觀。怎樣才算奮鬥到底呢?陳雲同誌風趣地用上海話說,就是要奮鬥到“翹辮子(死)”。由於我們黨始終用共產主義偉大理想教育自己的黨員、幹部,使大批革命青年從民族的覺醒提高到階級的覺醒,在世界觀上實現了一個新的飛躍。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我們黨才能團結一致,領導全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並順利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曆史性轉變。

作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對於幹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陳雲提出了任用和提拔幹部的標準:

“用幹部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二:政治,能力。兩者不能缺一,以政治為主。”

陳雲還說,選拔幹部必須:“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從哲學中總結出15個字

1942年,延安開展著名的整風運動,曆時3年。1942年5月,延安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任的中央總學習委員會,領導整風運動。陳雲是總學委的成員之一。

在延安,毛澤東曾三次對陳雲說,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陳雲聽從了毛澤東的勸告,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把主要幹部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

陳雲非常推崇毛澤東的哲學論文《矛盾論》和《實踐論》。

薄一波曾經說:“陳雲把他學哲學的體會精辟地概括為兩句話:‘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

陳雲在1987年7月17日跟中共中央負責人談話時,這麼回憶起當年在延安的學習情況:

那時,中央組織部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一共6個人,有我、李富春、陶鑄(當時王稼祥的政治秘書)、王鶴壽、陳正人、王德,還有幾位旁聽的“後排議員”。學習小組不要很多人,大體上都要處在同一理論水平。學習方法是,規定每周看幾十頁書,然後討論一次,研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各種意見都可以爭論。

我們從1938年開始學習,堅持了5年。先學哲學,再學《共產黨宣言》,然後再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等。那時我們讀的書,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有關著作外,還有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也讀點別人的著作。毛主席《論持久戰》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經過學習,陳雲深有體會地在延安整風中提出了15個字,即:

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

交換、比較、反複。

這15個字,成為陳雲的行動總則,成為他的座右銘。

1990年1月24日,陳雲在與浙江省黨政軍負責人談話時,作了這樣的回憶:

在延安的時候,我曾經仔細研究過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當我全部讀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之後,感到裏麵貫穿著一個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實事求是。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當時我的體會就是15個字: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複。

陳雲這樣論述了“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和“交換、比較、反複”:

不唯上,並不是上麵的話不要聽。不唯書,也不是說文件、書都不要讀。隻唯實,就是隻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這是最靠得住的。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意見。比方說看這個茶杯,你看這邊有把沒有花,他看那邊有花沒有把,兩人各看到一麵,都是片麵的,如果互相交換一下意見,那麼,對茶杯這個事物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全麵的符合實際的了解。過去我們犯過不少錯誤,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問題有片麵性,把片麵的實際當成了全麵的實際。作為一個領導幹部,經常注意同別人交換意見,尤其是多傾聽反麵的意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比較,就是上下、左右進行比較。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論持久戰》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他把敵我之間互相矛盾著的強弱、大小、進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幾個基本特點,作了比較研究,批駁了“抗戰必亡”的亡國論和台兒莊一戰勝利後滋長起來的速勝論。毛主席說,亡國論和速勝論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麵的,抗日戰爭隻能是持久戰。曆史的發展證明了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由此可見,所有正確的結論,都是經過比較的。反複,就是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複考慮的時間。這也是毛主席的辦法。他決定問題時,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再反複考慮一下,聽一聽不同的意見。如果沒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假設一個對立麵。吸收正確的,駁倒錯誤的,使自己的意見更加完整。並且在實踐過程中,還要繼續修正。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這裏所說的反複,不是反複無常、朝令夕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