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延安歲月(1)(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陳雲用12個字、4句話來概括幹部政策。{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他說:我現在來講幹部政策,隻想用12個字,分成4個問題來解釋:第一,了解人;第二,氣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愛護人。

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陳雲回到延安不久,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便在1937年12月9日至14日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對於陳雲來說,已經很久沒有參加政治局會議了。在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決定改組中共中央書記處,由張聞天、毛澤東、王明、康生、陳雲、周恩來、張國燾、博古、項英9人組成中共中央書記處,不設總書記。

另外,會議還決定,陳雲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那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延安城內西山半山腰的一座小四合院裏辦公。這座四合院有三孔窯洞,兩間平房。陳雲這個南方人,頭一回住進了窯洞。

當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為李富春。整個組織部,在那時隻有十幾個幹部。組織部設有秘書處,秘書長為鄧潔。組織部幹部科的科長為王鶴壽。

陳雲的小女兒陳偉蘭回憶說,父親陳雲有一種很善於識別人的眼光:“他隻要跟這個人談三分鍾,就大概知道他是哪種類型的人,適合搞什麼工作。”陳雲具備這樣獨到的眼光,使他很適合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就在這時,陳雲麵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支持毛澤東呢,還是支持王明?

王明在回到延安之後,儼然以來自共產國際的“欽差大臣”自居,頤指氣使,淩駕於毛澤東之上。

陳雲雖然跟王明在莫斯科共事了一年多,但他並不支持王明。

陳雲在回到延安之後,是相當謹慎的。盡管陳雲在莫斯科多次見到過斯大林,跟共產國際的頭頭腦腦也很熟悉,但是他絕無王明那種“欽差大臣”的派頭,很尊重毛澤東。

1938年武漢失守前,王明曾寫信要陳雲去漢口,陳雲拒絕了。不久,博古回延安,陳雲對博古說:“王明應回延安與毛主席一起工作。”博古說:“王明講,延安的中央書記處人數並不比國民黨統治區的多,延安發電不應用中央書記處名義。”陳雲當即報告了毛澤東。以後,中央給長江局的電報就不用書記處名義,改用毛澤東、洛甫(張聞天)、康生、陳雲共同署名,即“毛、洛、康、陳”。

1941年10月8日,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討論王明的錯誤時,陳雲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陳雲發言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因為長征中遵義會議後的行動方針是毛澤東出的主意。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後,我了解到毛澤東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王明回國後自以為政治上高明,對中央不尊重,犯了許多錯誤。我素來對王明是尊重的,但對他武漢時期的許多做法不同意。陳雲也檢討了自己,是20世紀30年代王明路線的“堅決執行者之一,應負一定責任”。

1942年元旦,陳雲在中共中央舉辦的新年團拜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已成立20多年,經曆了各種嚴峻的考驗,有成功,有失敗,現在看來,最大的成績就是我們黨培養出了一個領袖,我們選擇了這個領袖,他就是毛澤東同誌。

當時,從四麵八方,大批的青年、知識分子,湧向延安。這些人一到延安,頭一件事就是接受組織審查。所以,那時中共中央組織部擔負著非常繁重卻又異常重要的任務。

陳雲曾這麼說及當年各界奔赴延安的盛況,也說起了各色人等紛來延安所造成的“複雜”局麵:

我說今天許多人歸向了共產黨,天下英雄豪傑雲集延安。我記得1932年在上海開辦一個學校,訓練工人幹部,隻講6天,學生也隻有6個。今天我們抗大就有幾千個學生,再加上陝公、魯藝、黨校,在延安就有1萬多個學生。1萬個跟6個比一比,相差多少?

所以我說10年以來,人心大變,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艱苦,不遠千裏而來延安。抗大在武漢登報申明不招生了,一點沒有用,仍舊是絡繹不絕地來,沒有汽車用兩條腿走,男男女女從幾千裏外都來了。主要是革命青年,也有大學教授,有工程師,有一個75歲的老頭子也來了。西北旅行社住的什麼人都有,各黨各派,新聞記者,還有青年組織的參觀團,等等。

這些人不見得是在外麵沒有飯吃,要到延安來吃小米。從這種情況看來,複雜是複雜的,但是到底是複雜好還是簡單好呢?從前辦學校隻有6個學生,倒很簡單。今天各種各色的人都有,複雜得很。我看要幹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複雜情況。

陳雲於1938年9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了題為“論幹部政策”的演講。這一演講,可以說是集中反映了陳雲對於組織工作的見解。

陳雲的演講,明明白白,思路清楚。陳雲說:

幹部政策,拿俗話來講,就是用人之道……有一句這樣的話:“幹部決定一切。”這是通用於全世界的,不但外國通用,中國也通用,其他政黨也通用。

陳雲用12個字、4句話來概括幹部政策。他說:

我現在來講幹部政策,隻想用12個字,分成4個問題來解釋:第一,了解人;第二,氣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愛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