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進入紅區(1)(3 / 3)

陳雲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政治局常委,表明他進入了中共領導核心,同時還兼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部部長。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

據1934年2月12日《紅色中華》報道:

2月3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一致選舉:毛澤東、項英、張國燾、朱德、張聞天、博古、周恩來、瞿秋白、劉少奇、陳雲、林伯渠、鄧振詢、朱地元、鄧發、方誌敏、羅邁、周月林等17人組成主席團,為執行委員會閉幕後之最高政權機關,並以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

1934年夏,陳雲負責中央蘇區的軍需工作。

劉英回憶長征中的陳雲

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結束之後,江西蘇區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國民黨軍隊對江西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屢屢得手,包圍圈越縮越小。

1934年10月10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在這一天,中央紅軍悄然開始向西突圍,當時叫做“西征”。後來,這“西征”竟然“征”了二萬五千裏,變成了“長征”。

1934年10月20日夜,陳雲率陳伯鈞領導的中央紅軍後衛部隊5軍團13師,從江西於都河石尾渡口出發,渡河西進,踏上了長征之路。當時,陳雲擔任第5軍團中央代表(後來改任軍委縱隊政治委員)。第5軍團為後衛軍團,共1.2萬多人,軍團長為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由於是後衛軍團,所以成了最後一支開拔的長征部隊。

在長征中,第5軍團斷後,而蔣介石部隊緊緊尾追,所以第5軍團格外艱辛。

劉英(後來成為張聞天夫人)曾在陳雲手下工作,陳雲跟她同庚。長征途中,陳雲還擔任地方工作部部長,劉英、賈拓夫、蔡暢等都在這個部。

劉英向筆者講述了長征中的陳雲。劉英的客廳裏,掛著陳雲所書條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陳雲借用魯迅的詩句,“書贈”劉英的。

劉英告訴筆者,地方工作部是做群眾工作的,用毛澤東的話來說,那就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在長征途中,紅軍每打下一座城市,地方工作部都要派出一支先遣隊,進入城市做群眾工作。

劉英說,陳雲全身心投入工作,辦事很細心,經常是先開會布置,然後又嚴格地進行檢查。陳雲平時話不多,不抽煙、不喝酒,穿著也很樸素。他喜歡聽評彈,可是在長征途中,哪有評彈可聽?

劉英記得,在過金沙江的時候,岸邊擠了許多部隊,都想早點過河,秩序有點亂。這時,陳雲擔任總指揮,有條不紊地指揮過河。他很沉著、冷靜,大家都佩服他,聽他指揮。

那是在1935年5月中旬,中央紅軍在雲南祿勸縣西北的皎平渡口北渡金沙江。

為了指揮渡江,專門成立了渡江司令部,由劉伯承擔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

陳雲自己也曾這麼回憶:

各部隊按到達江邊之先後,依次渡河,不得爭先恐後。並在未到江邊前,沿途貼布渡河紀律。部隊到江邊時,必須停止,不能走近船旁,必須聽號音前進。而且每一空船到渡口時,依船之能渡多少人,即令多少人到渡口沙灘上,預先指定先上哪一隻船。每船有號,船內規定所載人數及擔數,並表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隻能一路縱隊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船上司令員,船中秩序必須聽命於這個司令員。而紅軍之對於服從命令紀律之嚴,亦非國民黨軍所可及。即如紅軍中軍團師長渡河時,亦須按次上船,聽命於渡河司令部,不稍違背。

1992年4月9日,陳雲為那裏渡口所建的“紅軍渡江紀念碑”題寫了碑名。

在渡過金沙江之後,1935年5月下旬,紅軍飛渡四川省瀘定縣內的鐵索橋……

劉英說,陳雲辦事有條有理,講話也是如此。他原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學徒,很早就跟書打交道,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陳雲看書不是東翻西翻,而是一本一本地鑽研。他很穩重,肯學習,本來不懂經濟,後來,很仔細鑽研經濟理論,成了黨內的經濟專家。

劉英說,那時對毛澤東習慣於稱“主席”,朱德稱“朱老總”,對劉少奇、陳雲則稱“少奇同誌”“陳雲同誌”,而對鄧小平則直呼“小平”。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