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生蔬菜中,收益最好的是茭白。練塘種植茭白已達1.5萬~2萬畝,年產茭白90萬擔,占上海茭白總產量的一半。
練塘現在年產淡水魚4萬擔,是上海的重要淡水魚生產基地。
至於練塘的特產藺草,被日本商人看中,成為編織榻榻米的絕好材料。所以,我在陳雲故鄉采訪時,遇上了日本商人,他們正在跟練塘“合資”生產榻榻米。
在練塘老鎮之側,如今還崛起一大片練塘新區。新區裏有兩橫兩直四條水泥馬路,多功能文化中心、愛麗宮商廈以及銀行大樓在這裏落成,完全改變了陳雲故鄉的麵貌。
商務印書館成了陳雲“紅色的起點”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震撼全國。這一運動的衝擊波,也衝擊著小小的練塘鎮。
陳雲曾這樣回憶:
“五四”的時候,我才15歲(筆者注:指虛歲),是一個高等小學3年級的學生。
那個學校是在上海附近的鄉間,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響。我們由一個姓張的教員領導著罷課之後,還進行了宣傳和演劇。我還記得,我們演的劇叫做《葉名琛》(原注:清末兩廣總督,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時,不作戰守,廣州城陷被俘,死於印度),我也扮了一個角色。有一次在茶館裏講演,我講演的時候手足似乎蠻有勁,把腳一頓,桌子上的茶壺都給碰翻了。我們這個小鎮也罷了市,人民反對日本和反對賣國賊的情緒,確是很高漲。
陳雲所提及的姓張的老師,叫張行恭。
1919年,14歲的陳雲在練塘顏安小學畢業。貧苦的他,沒錢進入中學學習。
從此,陳雲的最高學曆便是小學畢業。盡管他後來的文化水平早已是教授級的了,可是每逢填寫各種登記表,在“文化程度”一欄裏,陳雲總是寫上“小學”二字。他曾意味深長地說:“我永遠是小學生!”
失學之後,他很想到上海找一份工作。
在人生的轉折關頭,機遇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為重要的。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遇,決定了陳雲的一生。
那是因為陳雲的小學老師張行恭十分喜歡他,張行恭的弟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於是就介紹陳雲到那裏當學徒。
這樣,在1919年12月8日(農曆十月十七日),陳雲離開當時屬於江蘇省青浦縣的練塘小鎮,進入了大上海。
穿著長衫的陳雲,跨進位於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務印書館的大門,這是他一生極為重要的一步。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曆史悠久的出版社,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於上海。最初印刷商業簿冊、表報,故名“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夏瑞芳善於經營,由印刷簿冊的作坊轉為出版社,出版教科書、工具書、科學和文學著作。
1902年,清朝進士張元濟(曾任刑部主事)因參加戊戌政變遭革職,由官場進入商務印書館,創辦廣有影響的《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小說月報》以及編輯中國第一部新式辭書《辭源》,於是商務印書館名聲大振。
至1949年,商務印書館累計出書達2萬多種。如今,商務印書館則“日出一書”。
陳雲來到位於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務印書館,如同遨遊於書海、書城,知識水平猛進。
1982年2月7日,陳雲為商務印書館建館85周年寫下了這樣的題詞:
商務印書館是我在那裏當過學徒、店員,也進行過階級鬥爭的地方。
應該說商務印書館在解放前是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單位。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