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陳雲之初(1)(2 / 3)

在老張陪同下,我走過石橋,步行在下塘街。

老張領著我來到河邊一座白牆青瓦的房子前,說那是陳雲舅父母家,是陳雲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

這座房子一開間,前麵臨街臨河為平屋,後進有小樓。

前屋臨街,原本開店。窗子上有“窗踏板”,即窗的上方有一木板,白天可以用木棍撐開,晚間則收起棍子,放下木板,把窗遮起來,以求安全。

後樓為一樓一底,陳雲小時候住樓下,舅父母和表弟住樓上。

據雲,這座磚木結構、頂上覆瓦的老屋建於清朝,後來年久失修。陳雲向來反對把他的舊居列為紀念館,要求分配給居民居住,所以這座房子在解放後一直做辦公室用。一位姓沈的幹部說,她在這座舊房子裏工作了好多年頭。在“文革”中,由於舊居已成了危房,改為水泥結構。如今在原址上複建,煥然一新,難以給人“舊居”之感。所幸老張存有上世紀50年代這座陳雲舊居的照片,使我得以見到老屋原貌。

此屋原為下塘街18號,現改為19號。

老張領我去看望當年陳雲的鄰居沈福寶。據告,陳雲的舅父叫廖文光,鄉親們平日喊他“龍公子”。在練塘,廖姓極少。廖文光有一子,叫廖霓雲(亦即陳雲的表弟)。廖霓雲自幼患風濕症,腿腳不便。舅父母收養了陳雲,改姓廖,因此陳雲小時候叫“廖陳雲”,有時也寫作“廖程雲”。

老張出示廖文光和他妻子的照片,我即用照相機翻拍下來。這兩張照片,據告從未公開發表過。

陳雲舅父以裁縫為業,家境也不寬裕。於是,舅母設法相助,在臨街的小平屋裏放了張四方桌、幾條板凳,砌了個灶頭,開起一爿小酒店。

不過,舅母亦患風濕症,手臂力弱,難以幹重活。陳雲稍長,便成了舅母的小幫手。

小店裏劈柴、洗菜之類雜務,由陳雲承擔,還照看體質孱弱的表弟。

7歲時,陳雲進入本鎮貽善小學讀書。貧困的舅父母無力支持他上學,不久他便陷入失學的痛苦之中。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在舅母小店的顧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乃是小鎮上顏安國民小學校長。杜衡伯常來喝酒,見陳雲聰明伶俐,手腳又勤快,覺得失學太可惜,答應讓他免費入學。這樣,陳雲有了求學的機會。陳雲一直記得顏安小學給予他的幫助。1986年9月,當顏安小學希望陳雲題寫校名時,陳雲欣然命筆。

離陳雲家咫尺之遙,有一“混堂浜”。那裏在清朝末年,開設了練塘鎮上第一家書場,名叫“暢園”。鎮上的居民喜歡聽評彈,“暢園”生意興隆。於是,另一家名叫“長青園”的書場也在混堂浜冒出,跟“暢園”唱起“對台戲”來。

做完功課,忙完小酒店裏的雜務,陳雲的最大樂趣就是聽評彈。好在小孩子家不收費,陳雲成了“評彈迷”。不過,他隻能站在書場外麵聽,這在當地叫聽“壁書”。

從評彈中,他聽到了許多曆史故事,也增加了他的文學修養。後來,他一直是評彈的熱心聽眾,人稱“老聽友”。陳雲後來跟評彈界有著許多交往,這最初的淵源便始於“混堂浜”。

評彈引發他對音樂的興趣,他學會了吹簫、吹笛,也會拉一手二胡……

我在陳雲舊居附近,見到一幢氣派不凡的大宅。入內,見花瓷磚鋪地,頗為豪華。

那是吳宅,出了個吳開先。據雲,吳開先最初也曾接近中共,但是後來跟陳雲走上不同的道路,成為國民黨政府上海社會局局長。吳開先於1988年病逝於台灣。老張告訴我,吳開先的兒子前幾年曾從台灣來到練塘,來到老宅看望。當時,吳宅已成為鎮政府的辦公地(如今鎮政府已遷另址)。

如今的練塘鎮相當富裕。這裏以“三水一草”為基礎,發展農業。所謂“三水”,即水生蔬菜、水禽和水產養殖;“一草”,即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