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隻有積極行動才能獲得成功 ——消積拖拉隻能坐失良機(1)(2 / 3)

(三)你不必設想絕對完滿的結局。因為開創一項新事業,失敗的原因常常是很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改進的地方,人就其本性來說,是無法達到盡善盡美的。你不必以為不知是否能做好為借口而裹足不前,要記住,即使是做了一件你喜歡卻沒有達到預期結果的事,你也已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並且從中獲得了經驗和教訓,這就夠了。

《思考致富》的作者拿破侖·希爾曾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訪問過他,愛迪生做了一萬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希爾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也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與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中,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取”的演說家用作堅忍不拔的典型例證。他們會說:“每次你打開電燈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愛迪生是一個毅力非凡的人。”其實這是無稽之談,我們應該感受到的是:愛迪生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希爾沒有表達出來的,也許他認為人們可以自己領悟出來的是: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做了一萬次不同的實驗。他也就是做了一萬次假設,而且一發現不對就馬一亡放棄。他做了一萬次的半途而廢。而同時,這一萬次的失敗,也讓愛迪生獲益良多,起碼,他已知道此路不通。

(四)常常提醒自己,懼怕失敗往往隻是懼怕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隻要你拋棄這一困擾,“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便能夠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行動的真正得失,你得到的結果並不證明你的能力高於或低於別人,而是你的能力不同於別人。所以,也就沒有比不上別人的自卑感了。

弗郎西斯·奇切斯特以駕駛帆船周遊世界而聞名世界。你可知道,弗郎西斯·奇切斯特出發時年紀已經64歲;他從軍隊退伍回來長時間失業、酗酒、打架成性。由於患有心髒病而長時間無法上班工作,後來和人合作開了一家麥子加工作坊,卻因經營不善而破產,身體的打擊加上事業上的不如意,使他灰心喪氣,便終日以酒度日,30多歲時還因參加打架鬥毆而遭警方逮捕。一直到了50歲,弗郎西斯,奇切斯特才步入正軌,生活漸漸好轉起來,但並沒有十分發達。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之後,他做了個驚人的決定:他要駕駛飛機周遊世界。此時他58歲,但由於經濟等原因弗郎西斯被迫放棄了。

62歲那年,弗郎西斯·奇切斯特心髒病發作,經搶救活了下來,從醫院出來後,他不顧醫生的警告和家人、朋友的苦苦哀求,決定駕船周遊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經過兩年的準備,他出發了。他駕著那艘小帆船下海了!來看看他的描寫吧?

“馬上就要到好望角了,這裏是海洋最狂暴的地方。幾米高的海浪把小帆船拍得無法控製,從浪尖到浪底,感覺真是妙極了,桌子被掀翻了,酒瓶被打碎了,船桅被折斷了,世界末日已經來臨!我喝了口酒,安然地睡去了。一覺醒來,海水已經平靜,我沒死!”

“快要看到悉尼港了。成千上萬的人在歡呼,在揮手。親朋好友們紛紛祝賀我。他們勸我別再下海了,可我還沒完成使命呢!”

經過228天的航行,當弗郎西斯·奇切斯特繞行世界一周後返回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親自接見他,並授予他皇家一級勳章。

弗郎西斯走錯了幾步?他半輩子都走錯了,可他創下人類曆史上的奇跡。

一個人在成功之前,一定會遭遇到很多挫折,甚至遭遇某種程度的失敗。在失敗重重打擊一個人時,最簡單和最合邏輯的方法就是放手不幹,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

美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500多位人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在失敗的打擊以後獲得成功的,立即采取行動是接近成功的重要的一步。

二、凡事要多一點點耐心——改變做事缺乏耐心的壞習慣

當你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並做得很好時,無論是整理廚房,還是寫一封重要的信,或是布置一次商品展銷會等等,最好再多投入十分之一的時間,以確保那是你最完美的作品。

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是重量不重質。讓我們來看下麵的斯考沃茨博士講的故事。

東尼是我的一個學生。15年前,他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是個好學生,就是過於性急,做事總是隻有三分鍾熱度,缺乏恒心。

畢業後,他找到一份工作是做管理顧問。我對他的事業進展如何不太了解,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不同的行業,難得有互通音訊的機會。大約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鳳凰城一個會議上遇到了他。互相問候之後,東尼問我:“您能為我提供一些忠告嗎?”

“當然,”我回答,“隻要你認為我可以幫忙的話。”

“哦!”東尼開始說,“我那輛代步的汽車,還有我的精致的房子、名牌服裝都隻是為了裝門麵罷了,實際上我做得不太好。也可以說,我幾乎有點不勝任這份工作。你是知道的,我的專長是為低級經理提供訓練計劃。然而那些高級經理很少有人接受我的計劃。他們常對我說:這個計劃很好,但不很符合我們的需要。”

“另外我還寫了兩本關於管理發展的書,然而這兩本書賣得都不好,搞得出版社都不肯再冒險了。”東尼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