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們很容易把自己限製起來或者被別人限製住。因為先例成為權威的一個方麵,就是基於“不要標新立異”、“你不能和取得成就的人爭論”以及“我們總是這麼做的”等看法。
這種觀點迫使人們按現行的方式或以前采用過的方式做事,既有的和過去的風俗、政策、慣例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力量,它甚至代表著惟一的行事處世方法。而所謂的法例一旦打破,就會獲得不可思議的變化和利益。
“競爭”是絕大多數企業生存的策略重點。其實,真正聰明的策略應該是避免正麵的競爭。
美國一家公司生產的咖啡壺容量大,又省電,並聲稱煮一壺咖啡隻需10分鍾時間。美國的D·w·電器製造公司的經理威廉正考慮生產一種新型的咖啡壺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他想到:如果按照傳統的經營戰略,應該把重點放在縮短時間上。人家推出的咖啡壺容量大、省電,煮開一壺隻需十分鍾,如果我生產容量更大、更省電、煮開一壺隻需7分鍾的咖啡壺,這可能是件好事,但是不久也許會發現人家又生產出隻需5分鍾的咖啡壺了。所以,傳統的經營策略隻會使自己陷入與對手進行連續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其實,愛喝咖啡的人隻是要享受咖啡的獨特風味而已,而不太在乎其他的。於是,他決定把咖啡壺的設計重點放在如何保持咖啡原有的風味,卻不是咖啡壺的外形、容量大小、是否省電。他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很快設計出一種最能保持咖啡原有風味的咖啡壺。結果,投放市場後果然銷路大開,公司的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個聰明的企業家,為獲得成功應該避免正麵的惡性競爭,從更深層次、更新的角度琢磨顧客的需求而突出產品的個性。這樣是可以不戰而勝的。
當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達到按其合同增加7%的報酬的目標時,加拿大汽車工人以美國的例子為理由,立即展開談判,並達到了同樣的報酬增長目標。這種做法的邏輯很簡單:“我們有榜樣。他們得到的,我們也應該得到”。
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市長曾公開宣布,所有舉行罷工的警察和消防隊員將被解雇。他們舉行了罷工,並因此失業。幾天以後,問題得到解決,市長恢複了他們的工作。此後,芝加哥的消防隊員罷工。他們期望,即使暫時被停職,當問題得到解決以後,他們也可能被複職。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是對的。
要避免被先例的權威“蒙蔽”,就要有效地使用打破常規的權力。要證明你的所作所為實屬正當,就需要說明你現在的情況與另外的情況相似:在那種情況下,你或者他人曾做過什麼事,而且達到了期望的結果。
例如,在一家零售店你想就某件商品的價格進行談判,以便少掏腰包。售貨員說:“很抱歉,我們不還價。”你怎麼辦呢?你應該說:“不對,你們當然還價!兩個星期以前,我剛從這裏的五金部買了一把錘子,它有一個缺口,店員給了我兩美元的優惠!”
因此,你必須要學會敢於打破常規,你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屬於你的利益。
七、跨越習慣思維的障——扔掉僵化思維的壞習慣
由於日常生活工作經驗常使人們習慣地把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關係固定下來,久而久之,思考時常認為這一事物隻與那一事物有關係、有聯係,而忽略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和聯係,影響甚至阻礙問題的解決。
習慣性思維是指對於一個問題,隻從單一方向、單一角度,僵化地、習慣性地進行思考。這種思維方式正好與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相抵觸,不利於創造力的發揮,應當加以克服。
平日,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思維,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思維活動更積極,但是不少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是按習慣性來思維,因而遇到一般問題時,能夠順利解決,但遇到諸如上麵所說的特殊問題時,就往往覺得無計可施,一籌莫展了。這就是心理學講的定勢,即由於先前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使人們比較固定地去認知或做出行為反應。創造者在解決問題時,最忌的就是這種思維定勢。
牛津大學的幾何學大師,道奇森和維多利亞女王之間有一個典型的故事可以揭示習慣思維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