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道奇森和三個小女孩在泰晤士河裏劃船,他認為和小女孩們交流最好的辦法隻能是講講故事。於是,他啟動他慣於嚴謹思維的腦袋,發揮出色的想像力,編了一個童話。後來他把這個童話寫成書,以劉易斯·卡羅爾的筆名出版,立刻轟動全英國,那本書就是著名的童話經典《艾麗絲漫遊奇景記》。當維多利亞女王看了這本書以後,深深地被吸引,急不可耐地叫侍從通知道奇森,她希望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不久,道奇森親自送去幾卷自己的著作,令維多利亞女王麵紅耳赤,因為他送去的全是關於幾何學的學術著作。
女王掉進習慣思維的陷阱了,她依照常識以為童話傑作的作家另外的著作一定也是童話。這就是習慣思維產生的障礙。
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的,發生著各種各樣聯係,而且聯係形式是網絡化的形式,而不是單一線條的形式。也就是說,一事物總是與多種事物發生關係,聯係在一起,而不是隻與單一事物發生關係,聯係在一起。但是,由於日常生活工作經驗常使人們習慣地把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關係固定下來,久而久之,思維時常認為這一事物隻與那一事物有關係、有聯係,而忽略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和聯係,影響甚至阻礙問題的解決。
事物的性質是多種多樣的,但由於日常接觸到的某種事物常常隻表現出某種性質,而其他性質不常表現。久而久之,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這種事物,馬上想到該事物的這種性質,固執地認為這種事物隻有這種性質,而不是進一步發散,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性質,影響和阻礙問題的解決。
任何事物的存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總是與環境緊密聯係在一起,是發展變化的。但是,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有時常常把問題孤立起來,不與其他事物聯係起來,或者使之處於靜止的狀態,不用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從而使問題難於解決,即使解答出來了也是錯誤的。
比如,我國成語中有“刻舟求劍”的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當一個人在船上把手中的劍不小心掉進江中時,他隻是在掉下劍的位置上刻上一道痕跡,認為過一刻按照這個標誌還是可以撈到劍的。他的錯誤就在於忘記了事物發展的變化的動態過程,以及船和其他事物的關係,忘記“此一時,非彼一時”的道理。
如何克服孤立、片麵和靜態化的習慣性思維呢?顯然在解決問題時要樹立起全麵、係統、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考慮一下問題可能的情境、情況將會怎樣發展。具體做法是用設身處地法來解決這類問題。所謂設身處地法是把你自己設想成為思考的對象,即你是思考的對象,然後,重複想像你處在這種環境下將怎樣發展?可能處於什麼狀態?將怎樣變化?怎樣行動?行動的過程如何?等等。通過設身處地法,身臨其境,使你較容易擺脫孤立、片麵、靜態化的習慣性思維,順利地解決問題。
人的思維過程常常有一定的習慣性思維方向。遇到一個問題時,馬上從該方向去考慮這個問題,往往得不到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雖順應潮流、抓住時機、拚命鑽營,但往往成功與之無緣,結果卻是被碰得頭破血流,慘敗而歸。這個時候你可以聽聽美國著名人物卡耐基所說的一句話:“不要隻看一個方向,轉過頭去看看另外的方向”。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國家自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公園的經營者就是成功地運用了逆向思維使得人們可以盡情地觀賞野生動物。
很多年來,人們都是站在籠子外麵看籠子裏麵的動物。時間久了,動物失去了野性,人們為看不到野獸的真麵目而感到失望。黃石國家公園為了滿足人們觀賞野生動物真麵目的心理,同時更是為生態的平衡和動物研究的便利,規定自然保護區,讓人們看到籠子之外的動物。
黃石國家公園是一塊自然世界,獅子、老虎、豹子、羚羊等野生動物是這裏的主人。黃石公園麵積相當大,要呆上好幾天才隻是看個大概。由於這裏禁止人們帶武器,所以免不了會有猛獸傷人,但又不能把野獸裝進籠子。怎麼辦?
這個問題看似難以解決,而黃石國家公園的經營者卻用了逆向思維,使問題變得再簡單不過了,那就是:把人裝進籠子?
這種思維方式對於解決疑難問題或創立新的學科具有特殊意義,往往能做出突破性的貢獻。它雖然超常,但不反常;雖然奇特,但不荒唐。它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也不是虛無縹緲的亂想,而是一種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更為艱苦的創造性腦力勞動。它是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裏探求,並在突破常規,是站在與別人完全相反的方向上,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