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寫在紙上,但是一個真正符合我們人生使命感的夢想,則不需要靠白紙黑字來聲明。這個夢想和目標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會無時無刻地想著、思索著它們。
看看我們的周圍,或是小販,或是教授,或是什麼局的局長,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其中又有一個問題:如果在你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追求的是另一個夢想呢?
一個夢想常常會引導出另一個夢想,你必須允許自己轉變。我們都聽說過某個人在某個領域內達到巔峰之後,繼續在另一個似乎完全不相關的夢想上追求另一個高峰。這樣做很棒,同時也希望你也能接受這種轉變,因為他既然能成就這個夢想,那麼他很可能也會在另一個夢想上有出色的表現。
假如一個大公司裏經理級的人才,決定轉行自己經營一份小生意、或一間家庭式旅館呢?無論他決定做什麼,都很可能成功。
假如一位領有執照的會計師,決定從事神職工作或者一名牧師想做技工,如果這真是他們衷心企盼的事情,那麼我的建議是:做出改變的決定。
現在的生活環境和工作場所,不見得就比下一個好。成功的定義與方向在於你想要什麼,而這個願望隨時可能改變,因此你對成功的定義也可能會有所不同。
同時,你必須認清一件事:你可以比你想象中擁有更多選擇。人們常常陷入抉擇的困擾中,誤以為自己隻有1、2、3三種選擇、或僅能在自己所想的選項中做出決定。但事實上,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有無數的選擇,包括我們未曾想過、或從來沒有人想到過的各種可能,不要錯過更新、更好的夢想。
那麼,你該如何辨別這個新目標究竟是個潛在的危機,還是一個值得追求的新方向呢?檢查一下你對它的企圖心有多強烈?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它是不是此刻你生命中最渴求的事情呢?這個新的夢想能持續多久?它會不會增長、還是幾天之後就會消失的一個念頭呢?你對這個夢想看得比上一個更清楚嗎?接著再客觀地審視這個目標。它是不是符合你對自我以及你與生俱來的使命的認識?它是否違背了你所信仰的真理?如果這個新的夢想和你的價值觀背道而馳,那麼這個夢想也不會長久。給你的夢想一點時間,它可能會有新的發展。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寫在紙上,但是一個真正符合我們人生使命感的夢想,則不需要靠白紙黑字來聲明。這個夢想和目標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會無時無刻地想著、思索著它們。我們無法躲藏、也不能逃避,我們永遠不能脫離這個夢想。夢想永遠在那裏,它是我們的生活重心,也是我們活力的源泉。
三、人是偏見的動物——丟掉偏見的壞習慣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為人處世方麵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時時刻刻要告誡自己友善待人,對於那些我們並不感興趣的人,我們必須盡量地展現出親和力。如果你能夠這樣做時話,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即便是在那些最初令我們排斥的人們身上,也是可以找到一些共通點的。實際上,對於一個聰明而有教養的人來說,他總是能夠在任何人身上找到某些令他感興趣的東西。
問題的本質在於,我們看待別人時的偏見通常是非常膚淺的,是建立在一種不穩定、不可靠的第一印象基礎上的,因此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最初令我們心存排斥的人,那些表麵看起來非常呆板無趣、並且似乎是和我們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的人,最終卻變成了我們最好的朋友。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在我們倉促地下一個不喜歡某人的結論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給予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人類都是偏見的動物,從經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那些很友善的人們也常常會誤解我們或者是不喜歡我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還不了解我們。他們被一些與我們有關的虛假印象或倉促結論蒙蔽了;但是,一旦他們更深入地和我們交往之後,原有的偏見就會煙消雲散,而他們也更願意欣賞我們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
某位作家據此作了歸納,他認為下麵的做法和品質將有助於我們達到機智的境界:
“對人類的天性,包括恐懼、缺陷、期望和愛好要有深切的了解。”
“把你自己擺到別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地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盡量地不用那些有可能不必要地冒犯他人的語言。”
“迅速地察覺出什麼是有利事物的能力,並願意做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
“意識到人類的意見有千萬種,而你自身的意見隻不過是其中的一種。”
“擁有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正的友善,即便是你的敵人或債主也能夠感覺到你內在的良好意願。”
“明智地認識到什麼是特定條件下的通常做法,並坦蕩地接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