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的成就源於其苦讀,正是他一生的學習不倦,方成就了他多方麵的輝煌。
四、每天讀書至少10分鍾 ——告別盲目讀書的壞習慣
聰明的學生在學生時代就養成了一種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樣從一個汗牛充棟的圖書館中,善於辨別選擇書籍,以供閱讀。這種能力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掌握了如何在圖書館裏尋找自己需要的書籍、資料,就等於掌握了怎樣學習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像是一個工人善於選擇工具一樣。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於這個“階梯”的理解,應該是人們一生的經曆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得知識,那麼就隻能依靠書籍。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它記錄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每一點進步,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掌握各個時期、各個種類的知識,這就是讀書的真理。一個沒有書籍、雜誌、報紙的家庭,是缺乏動力的,人們隻有通過經常接觸書本,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增長各種各樣的知識,才能不與社會脫節。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德雷說:“在各界做事的人,無論是商業界、交通界還是實業界,都這樣向我說,他們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學學院培養的、能善於選擇書本、能活用書本知識的青年。而這種善用書本、活用書本能力的最初培養,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備各類書籍的家庭中。”可見,一個家庭的藏書對於自己、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來隻是補習班講師的英文教師,後來成為一家著名英文雜誌的發行人,他說他一共買了三套英文百科全書,一套縮寫本隨身攜帶、一套放在家裏、一套放在工作崗位;隨時閱讀。他以隨時隨地提高自己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帶向成功之途。
“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則20年後,必判若兩人。”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長這樣告誡他的學生。但是,讀書不能不求甚解,對書籍的鑽研是一個人從書本中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南宋朱熹開創了中國儒學的一個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時間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讀書十分刻苦用心,與他同齡的孩子僅滿足於讀書、識字、背誦,他卻更傾向於用心去體會聖人所講的道理。他常常為一句話所含的意義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一旦他領悟了各種道理,便又高興得不能自禁。朱熹不僅讀書刻苦,而且非常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他喜歡博覽群書,但從不貪多貪快。他認為,讀書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讀得再多也沒有用。早年他在讀《周禮》時,聽人說《周禮》的每一句話都仿佛從聖人心中自然流出,但當時不甚理解。後經多年研讀、揣摩,終於豁然開朗。他曾比喻說這就好像以前隻聽說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今天親自嚐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為糖甜、鹽鹹。他還形象的把讀書比作射箭,剛剛練習時,隻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經反複訓練,最終要射中靶心,否則也就不能說學會了射箭。朱熹認為,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懂書中的義理,而後照著這些義理去做。
他說,十七八歲時讀《孟子》,到20歲,隻能逐句去理會。以後才明白,書中很多長段是首尾相連的,不能割斷了它們的聯係,隻有把大段的文字綜合起來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朱熹讀書還十分講究循序漸進的方法。他認為,讀書都有一個由淺人深的過程,比如要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先讀《論語》的“學而”篇,再讀“為政”篇。讀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時就要讀到把它弄懂為止,再接著讀下麵的內容。這樣,讀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可以說把知識學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