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好的讀書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不良的讀書習慣會讓你一事無成(2)(1 / 2)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麼多錢購置財物,這就是書籍。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兩銀子換回一大堆書的消息後,不怒反喜:“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還債),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發憤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

曾國藩不僅書讀得多,而且讀得極深,他是這樣看待“專”宇的:“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不久;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覽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則見異思遷,此眩彼寺,則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闊而不深,隻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比如數學,僅僅知道公式,而不加以運用。隻要題目稍加變化,便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束手無策。

他還善作和記。曾國藩說:“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好和記的筆、紙要準備好,讀書不動筆,等於白讀;讀書不作記,讀也白讀。

曾國藩讀書還講究一個“恒”字,讀書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情,日日讀書,日日寫作,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勤奮不息。

在翰林院,曾國藩已經是一個做了高官的人,許多人到了他這樣的地位,早已覺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書本了。可是他卻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而且還非常認真地定下了一份詳細的讀書計劃。

“讀書讀熟十頁,看應看書十頁,習字一百,數息百人,記過隙影(即日記),記茶餘介談一則,右每日課,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古文一藝,右月課;熟讀書:《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應看書不具載。”(以上見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曾國藩《家書》卷二。

另外,他還為自己製定了十二條讀書規矩: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念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卵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本書沒看完時,絕不看其他的書。

(五)讀史:丙申講二十三支,每日點十頁,間斷不孝;

(六)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二則;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眈著,最易溺心喪誌;

(十一)作字:早飯後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就是在這一時刻,他仍不忘寫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這幾句話語是:“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則貴在堅持,並在讀書中體味出樂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則略愈,夜間偶探得右腎浮腫,大如雞卵,這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但他卻不為所動,依然如往日一般照讀不誤。疾病纏身,這已是難以擺脫的困擾,“前以目疾,用心則愈蒙;近以清氣,用心則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廢人矣”。但藥療不如讀書,他離開了書就是一個廢人了。

1872年3月2日,曾國藩的老病之軀已如風中殘燭了。這一天,他“病肝風,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總督蘇廷魁過金陵,曾國藩出城迎候,出發之前閱《二程全書》,迎接途中,“輿中背誦《四書》,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聲”。身體已經虛弱至此,但他卻還在每日苦讀《二程全書》。但他接連在日記中發出感歎:“近年或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苟活人間,慚悚何極!”他自知油盡燈枯,將不久於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後時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這是這樣,他至生命最後一刻依然學習不止,在理學的探究與修養的提高上,可以說他為自己畫上的是一個完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