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幾乎閱讀成癖,他手頭無時無刻不拿著一本書、一本雜誌或是一張報紙。他總是在閱讀,家裏、車上、火車站裏,他獲得了大量知識。他對知識有著極度的熱情,然而他的思想卻被永無休止的填鴨式閱讀給弄僵化了。
讓每個讀者都記住彌爾頓的話吧:
誰閱讀不輟,閱讀時無所用心不加思索,
誰就會心意茫然,滿腹狐疑,
對書雖了如指掌,自己卻膚淺直白,渾沌未開,
隻知為精細之物收集瑣碎的玩意,
像塊隻能吸水的海綿,
像孩子在沙灘上采集鵝卵石。
韋伯斯特小時候,書籍很少,也很珍貴,他從未想過書隻會被讀一次,而是認為它們應該被刻入記憶,被一讀再讀,直到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伊麗莎白·布朗寧說:“書讀得太多,如果與我們思考的不成比例,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相信,如果我能少讀一半的書,我會更聰明些,會有更出眾的才能,會有更高的鑒賞力。”
生活寧靜淡泊的人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容易分心,他們想得更深入,思考得更多。他們讀得不多,但他們是更好的閱讀者。
讀書時、學習時你都應該全神貫注,就像你在磨刀石上磨斧子,為的不是你從石頭上獲得什麼,而是使斧子變得更鋒利。
三、成大事須從學習開始 ——丟掉不愛學習的壞習慣
積累知識能力的提高對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響,沒有見過見識短淺的人能成大事的。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必須注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須能夠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並且終身學習。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成大事者,往往有淵博的學識,獨特的見解,優雅的談吐……而這些莫不是從學習而來的,因此我們說,成大事,需要從學習開始。下麵讓我們看看曾國藩是怎樣學習的。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父親竹亭老人曾經長期苦學,但卻為科舉考試所困,43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竹亭公督責最嚴,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聲地嗬斥兒子。至於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發奮教育兒子們。曾國藩曾經在信中提到過這樣的事:“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凹多年。國藩愚笨,從8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講一遍,還不行再講一遍。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通為止。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說:‘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曾國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國藩9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15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到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恐怕就是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曾國藩在14歲時因一首詩而得了一門親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
對曾國藩來說,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華宅乃至女人也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書,不能不讀書,讀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國藩從小就特別喜愛讀書,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悵然回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歸。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睢寧知縣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與曾國藩家是世交,也認得曾國藩。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得知這位湘鄉舉人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中,便知這位老鄉是個非凡之人,前程自然無量。他見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於是當曾國藩開口向易作梅知縣借錢作路費時,易作梅立刻借給了他一百兩銀子,在臨別時還給了他幾兩散銀。經過金陵時,他見金陵書肆十分發達,留連忘返,十分喜愛這塊地方。在書肆中曾國藩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愛不忍釋,自己太需要這麼一部史書了。一問價格,使曾國藩大吃一驚,恰好與他身邊所有的錢相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部史書買下來,而那書商似乎猜透了這位年輕人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開價一百兩銀子一錢也不能少。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錢定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所費也很有限。自己隨身所帶的冬季衣物在這初夏季節也用不著,不如拿去當了換點盤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