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市令還是引發一些問題的,包括座商、地方豪族以及附近的天台宗信眾都在不同程度的表示不滿,好在奉行眾們的措施到位,經過幾個月的試行充分做好了各項準備,一切都在有驚無險中渡過。
二月初第一次小評定上,吉良義時當即宣布新的勸農令,主要內容有勸農桑,興水利,借糧種、貸農具,農民隻需秋收繳納年貢時歸還即可,同時政令裏還提倡精耕細作,逐步廢除原本粗種的習慣。
就具體條陳的定奪問題,吉良義時與山本勘助以及一幹奉行眾展開深入討論,經過多日的爭論最終形成大體圍繞吉良義時主張的勸農令,在規章性的條陳之外,還特意增加一條,春秋兩季並推薦種植大米,大豆兩種作物,以這兩種作物作為新型二期作也是此勸農令裏的核心內容。
二期作又名二毛作,從鐮倉時代就已經逐漸形成了這種農業製度,同時也是從宋朝傳來的農業技術,隻是經過不專業的農民四散傳播,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簡單來說鐮倉時代流傳下來的二毛作就是種一季大米,然後隨便散種點糧食,到底能收多少東西得看老天的照應。
這是一種既不科學也浪費土地肥力的行為,真的很難想象日本就在這種半封建半農奴的製度下生存了千年不變,對比平安時代的農民,與此時的農民在生活條件上基本相似,幾百年積累的科技差也隨著戰亂的頻繁剝削而消耗殆盡。
忙碌的日子過的飛快,很快就到了二月十日評定會,吉良義時宣告新的勸農令,滋賀、高島兩郡的本土國人反應熱烈,三河家臣的反應相對冷淡,他們都是脫產武士吃的是吉良家的糧食領的是吉良家的年俸,不用看顧田地裏那點收成多寡,旱澇保收的日子過的很愜意。
一名高島郡國人問道:“館主大人!請問興修水利是個怎麼興修法?”
“興修水利主要圍繞滋賀、高島兩郡之間的安曇川沿江河堤的整修加固,每年的春夏之際豪雨隨大洋上的季風而來並引發大量自然災害,安曇川每年汛期都會爆發洪水,如果河提不堅固就會衝毀農田,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本家決定在春播後征發普請役分段整修加固河堤。”吉良義時耐心的作出解釋。
中世日本農業技術落後,對農民的剝削嚴苛,六成地租外加各種稅費攤派也隻是挑起惣村集團的土一揆,大規模農民起義從沒有發生過,這不得不說是封建製度下的一個奇跡,放在集權製度的中院王朝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農民不怕苛政剝削,領主不識相的話不用他們站起來,那些豪族地侍從會第一個站出來鬧一揆,他們怕的是洪水,旱災,這兩種異常天氣很容易演變造成凶作乃至大凶作。
凶作是糧食減產,大凶作就是大量減產甚至絕收,到時候領主就算免除農民當年的年貢也活不下去,所以提到修水利這些豪族反應最積極,隻要風調雨順農民不鬧領主安心,大家和和睦睦的發展下去是最佳選擇。
“好!這個議題就算通過了,進入下一個議題,錢貨兌換!”吉良義時一錘定音的結束這個議題。
“錢貨……兌換?”無論三河的家臣,還是近江的國人都懵懂了,什麼是兌換?從沒聽說過,山本勘助一時也有些懷疑,吉良義時經常拋出新概念他也習慣了,不知這次又是什麼概念。
“不明白?通俗點講就是鐚錢與永樂錢的兌換,當然不會那麼簡單就是了,諸君也知道畿內是天下心腹之地,我阪本一隅也受惠京都的影響,成為北陸、山陰乃至羽奧上洛的北麵進出港,來往阪本之間的客商眾多,但是南北貨物流通沒有一個貨幣兌換點實在是個麻煩事,於是本家就決定設立錢屋,專營錢貨兌換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