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格局在39年末——40年初這段時間內,除了波蘭被德——蘇瓜分之外,基本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但並不是說,西歐、北歐是絕對的穩定。全世界都知道蘇聯在歐洲有切身的利益,她想要拿到利益就必需有所行動,為此,蘇聯和芬蘭的戰爭發生了。有了德意誌在暗地裏的物資支持,芬蘭在‘維堡’和‘卡尼亞’等戰區和蘇軍打得有聲有色,甚至在某些方麵占據了軍事主動權。
芬蘭也充分利用自己在北歐的政治優勢,通過德意誌開始拉攏波羅的海三國站在自己這一方,事實證明芬蘭的策略是成功的,她充分的博取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同情,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因為波羅的海三國雖然從感情上同情芬蘭,但也隻是感情上的同情而已,她們根本不敢得罪蘇聯這個龐然大物。
蘇聯去年完成對西烏克蘭的吞並之後,隨即對芬蘭發動了冬季戰爭(比曆史上發動的早),她發現無法在短時間內戰勝芬蘭,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和芬蘭隻相隔一個‘芬蘭灣’,蘇聯軍部認為有必要向愛沙尼亞提出軍事通行的要求。請注意,是要求不是請求。愛沙尼亞拒絕之後,蘇聯找到了借口,向愛沙尼亞發出了戰爭威脅,並於半個月後正式入侵愛沙尼亞,這也拉開了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之間的戰爭。
有了前麵的溝通,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這三個國家迅速達成協議,組成了三國軍事同盟,為了壯大聲勢,三國同盟開始向立陶宛這個小國發去了‘友誼’邀請。立陶宛先後與德意誌第三帝國進行‘友情交流’,在三國同盟發出邀請的第四天同意加入以芬蘭為首的軍事同盟。
德意誌把這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軍事同盟叫做‘四國軍事聯合’,因為英、法為首的國家就叫‘盟國’,為了避免和英、法等盟國產生什麼關係,四國愉快的接受了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善意’。在根本意義上,四國現在需要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支持,當然,德意誌第三帝國也樂意在暗地裏支持四國的戰爭,這也埋下了德——蘇在未來引發戰爭的‘禍根’……
××××××××××××××××××××××××××××
“在想什麼?”
是瑞克,他手上還是拿著一份需要徐陽簽名的文件。
千萬不要以為發動一場戰役,總指揮官就會忙到需要事事親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它的每一步戰略調度都事先安排妥當,各戰區的戰事都會由戰區指揮官負責。總指揮官在戰役發動之後的責任隻是關注戰事的發展,在適當的時候依照自己的判斷下達必要的命令,如果戰事順利,總指揮官可以說非常的閑,閑到什麼事都不用去做。
(當然,很多總指揮官喜歡在地圖前亂轉,做出一幅思考的樣子,其實根本沒人知道那個總指揮在想什麼。拿巴頓來做例子,很多次戰役發動後,他在地圖前亂轉想的就是下頓吃什麼……)
話說,養那麼多軍官幹什麼?又為什麼要在軍隊編製裏安排所謂的戰區指揮官這個頭銜?事事親為?瘋了,如果一個總指揮官要事事親為,那麼那些戰區指揮官都該槍斃!
就是因為戰事太過順利,徐陽目前就閑到無事可做的地步,若說誰最忙,那要數司令部的參謀長瑞克和手下的那一群參謀。司令部接到各戰區彙報上來的信息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司令部的這些參謀,參謀負責控製戰區之間的情報共享,再由參謀長選出需要由總指揮官審閱的信息,由總指揮決定下達怎麼樣的命令。(指變更計劃)
軍隊是一個嚴謹的集體,在軍隊這個集體裏麵,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套規律,都有一個明確的製度,作戰計劃做出來並實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和不該幹什麼。這就是軍隊!
徐陽微笑:“英吉利海峽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