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破壞能帶來創造(1 / 1)

詹姆斯先生的朋友湯姆有一個兒子,以弄壞玩具而出名。在他滿5歲時,詹姆斯先生被邀請參加他的生日晚會,並送給他一個玩具小汽車。整個晚上,那孩子都把小汽車捧在手上玩。他的父母親因此感到很驚奇,因為那輛玩具小汽車居然一直完好無缺。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晚會結束時,詹姆斯先生要動身離開。臨走,他向孩子告別,隻見那小家夥還在擺弄著那輛小汽車,並不知所措地問他:叔叔,怎麼才能把它拆開啊?”

詹姆斯先生和湯姆夫婦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都笑了。湯姆很得意地對他的朋友說:詹姆斯,告訴孩子,讓他拆開那輛小汽車。

看到這裏,我們都會佩服湯姆先生的。他讓兒子在“破壞”中明白一些道理,應該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好方法。其實,在我們中國大陸,也不乏這樣的父親——

津子圍先生30歲了,還跪在地毯上同剛會爬的孩子頂頭,一陣陣地叫,然後哈哈地笑,這種時候常常是忘我的,沒有身份意識,沒有社會內容,甚至連自己也天真無邪起來。

兒子剛會喊爸爸時,是他下班最幸福的時刻,他的外衣常常是脫了一半的時候就把兒子抱了起來。那心情當然好,不過有時候兒子還真“鬼”喊著“爸爸、爸爸”撲過來,他蹲下來做好迎接的準備,那小家夥卻直奔一個足有自己大的毛毛熊而去。

家裏人哄然大笑,他四處瞧瞧,也跟著笑起來,笑得挺有意思。

說起來,他那寶貝兒子的行動首先是從破壞開始的,拿到什麼東西總要咬一咬,摔一摔,而被他躪躪最慘的就是老爸的書了。

這些年來,津先生自言所積累的唯一財富是書,最珍視的也是書,也許正是這種戀書癖的悖反,兒子也對書傾注了極大的興趣,所不同的是,父親保護,兒子破壞。

他早晨起來太晚,兒子已經把床頭的書一本一本扯下來,忙得滿頭大汗。

他爬起來一本本重新擺好,兒子再扯下來,而每一次,他的書都遭受一次摧殘。

妻不解,說:不想你這樣容忍他,這樣會把他寵壞的。

他卻說:他還沒到懂得好壞的年齡。妻說:“那你就讓他扯下去吧!”他心裏想笑,兒子是不會永遠扯下去的。

在日本,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它雖不是直接關係於父子關係的,但那位老人對孩子的寬容與大度,卻是每位父親要記取的。

父親領著幼小的兒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兒子在房子裏轉了轉,看上了一款古瓷碗,他說他想用它來吃飯。

聞言,老人起身從古玩架上取了那古瓷碗,遞給孩子,讓他帶回家去。那情形,如同我們把家裏的長毛絨玩具順手送給朋友的孩子一樣。

做父親的急忙阻攔,堅持不受:這樣昂貴易碎的珍品,豈是可以交在孩子手裏的?不說明它的價值,小孩子就不懂珍惜;說明了,卻怕這般奢侈,於孩子的成長不利。

“恰恰相反”,老人說,應該讓他知道這東西價值連城,應該讓他用來吃飯或者遊戲。如果要打碎就打碎好了。連這麼貴重的東西都等閑視之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有不一般的氣度和眼界,至少不會斤斤計較一分一厘的數目。

這不愧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培養”教育。

其實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應該感到自己肩上對其所負有的教育、培養責任,並開始探索哺育他的成長之路。

有些家長對孩子搞破壞持斥責的態度,這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是在孩子們搞破壞時,去注意他們肯動腦、動手的一麵,對他們可貴的好奇心進行賞識,盡量忽視他們破壞的東西,因為孩子的創造力比什麼都重要。

下麵是一位母親對兒子采取的賞識的教育方法,可供借鑒。

小時候,他喜歡撥弄機械零件。

一個鞋架子讓他拆了不能還原,鞋子散落一地,我們並不去批評他,阻止他,隻是教他把鞋子堆放在一起,鼓勵他把它裝起來。

一架舊相機,也讓他把機芯、機身給分開了,還特意把鏡頭玻璃硬是弄下來,看個究竟。

對此,也沒有遭到指責。

其實在這些“壞事”裏麵,孕育著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開啟心智、培養創造力,何況,孩子隻是孩子,心靈正處於幼嫩階段,更易受挫,若隨便簡單地約束、限製,甚至批評指責,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失去興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